城市生活垃圾全链条处理 ,肇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成效
2021-12-09 19:2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深化实施“1+1+4+5工程”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再睿 通讯员 梁千帆

自去年以来,肇庆市深化实施“1+1+4+5工程”,深化1个示范片区(端州区),新创建1个示范片区(鼎湖区),开展四大标准化示范创建(公共机构、教育机构、物业小区、社区),完善5类垃圾处理系统(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建筑垃圾),当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全链条实现绿色处理。近日,记者走访当地垃圾分类宣传、投运、处理,了解全链条处理运作情况。

“小手拉大手” 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获居民认可

12月7日,在端州区名城星岸小区,业主张女士拿着两袋垃圾到垃圾分类站,分类投放到厨余垃圾桶和可回收物垃圾桶。她说,自退休后来肇居住已有十年,去年入住该小区,在小区及居委会指导下,学会了垃圾分类的相关技能,自己在家就会给垃圾做好分类,因此在投递过程中比较轻松。

业主张女士将垃圾分类投放

“作为居民,我们也是要适应当下的城市垃圾处理新潮流。”她说,自己家里的外孙女因为在学校也有学习垃圾分类,因此全家对于垃圾分类的工作都很自觉,且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作为该市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学校,肇庆市第七小学做了积极的探索。该校相关负责人受访时表示,该校从“小垃圾大作为”“小垃圾大社会”“小垃圾大学问”三个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并将垃圾分类融入课堂,融入课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环保意识。

肇庆市第七小学校园垃圾分类投放处

据悉,该市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废弃物处置利用等生态文明理念与知识, 融入学校环境教育的计划和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废品再利用知识和意识。设立校园垃圾分类督导员和分类宣传员,定期公布分类监督检查情况及活动开展情况等信息,形成全校师生主动发现、互相监督的氛围;开展垃圾分类宣 传和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校本课程或德 育教育课程,每学年开学季在“开学第一课”活动中体现垃圾分类内容;教职工与学生的垃圾分类知晓率均为100%,垃圾分类参与率 100%,分类投放准确率90%以上。

全链条处理取得初步成效

为了完善可回收物分类收运处理系统,肇庆市供销社牵头,整合各回收网点和资源利用企业,开发和利用可回收物 便民网上预约系统,合理设立交售点,提供定点交售和上门回收服务,统一收运服务规范,完善收运台账,2021 年城区网上预约不低于2万人次,可回收物收运覆盖城区所有公共 机构和 60%以上社区、物业小区;逐步打造具备规范收集、安全储运、环保分拣等回收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再生资源回 收龙头示范企业,提升再生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针对 违规设点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及“散乱污”等再生资源回收 行业经营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为完善有害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城区各街道负责在辖区内配置有害垃圾临时贮存点,在辖区内开展有害垃圾单独收集(至少每月一次),建立有害垃圾收运台账。

在肇庆市光大广环投环保能源(肇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广环投”)内,厂区里,每日超千吨的垃圾集聚于此。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总处理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1500吨,安装2×750吨/日焚烧线、1台45MW汽轮机发电机组及对应配套系统(包括辅助燃烧系统、烟气净化系统(采用SNCR脱硝+半干法脱酸+干法脱酸+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尘系统后达到欧盟2010标准后排放)、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后全回用,无外排污水)、灰渣处理系统等)。截止2021年12月6日,处理生活垃圾约120万吨,提供绿色电力5亿度,相当于节约标煤15万吨。

光大广环投公司的垃圾处理排放监测系统

该负责人介绍到,分类收运的垃圾进入厂区后分类处理,垃圾焚烧过程中辅助燃烧系统、烟气净化系统,97%被资源化利用,如热能发电,炉渣作环保砖底料,水蒸气液化处理后回用,剩下3%的飞尘,经固化后处理,所有的排放物均优于欧盟标准和国家标准。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冯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