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地联动,纪念“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
2021-12-09 09:5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整个大营救共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属等800多人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黄冬凌 何靖怡 张羽 马微微

今年12月8日,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广东在广州推出两场相关重磅展览;同时,深圳、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东莞、江门8地联动,通过举办专题展、重走大营救革命旧址等方式,回顾1941年这场大营救的伟大革命历程和感人事迹。

文献展开幕式

80年前从香港营救出800多人

194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军于1941年12月向香港九龙(简称“港九”)发起进攻。香港沦陷后,困于港九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和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等有800多人,他们的行踪逐渐为日军所察觉,处境万分危急。

12月8日,中共中央急电周恩来、廖承志,要求设法保护并帮助旅港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撤离港九,将他们转移到东江抗日游击区。为此,南方局和周恩来于12月9日急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和东江抗日游击队领导人,要求积极营救滞留在港九地区的各界知名人士和国际友人。

观众参观文献展

中共地下组织和数支武工队(港九大队前身)在此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派出了具有丰富经验的交通员带路,并派出武装人员在危险地段进行护送。

在他们的精心保护下,一批又一批人员从严密封锁的港岛渡海到达九龙,通过日军的重重岗哨和土匪出没的地段,无一伤亡地平安撤退到大后方。

整个大营救历时200余天,行程万余公里,足迹遍及中国的十余省市,共营救出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属等800多人。在这些人当中,不少是扶老携幼或夫妻同行,如:何香凝、邹韬奋、茅盾、张友渔、柳亚子、胡风等。

这场大营救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抗日奇迹,是粤港澳地区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港澳地区历史文化融合的见证。

文献展展出的茅盾先生所著《劫后拾遗》

据统计,广东与大营救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共有8处。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是:位于深圳的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河源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指挥部旧址。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包括深圳的营救文化名人旧址、韶关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南岸村交通站旧址、梅州的廖安祥故居、惠州的东湖旅店、惠州的榴兆楼;汕尾的杨胜昌宅(革命遗址名称:柳亚子掩蔽旧址)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

展出一批实物文献及历史遗物

12月8日,两场重磅展览——“故纸无声诉风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纪念文献展”(以下简称“文献展”)、“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以下简称“历史展”)在广州推出。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在文献展开幕式致辞时表示,这两个展览相互呼应,把1941年底开始从香港营救大批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回内地的历史、粤北教育基地与香港沦陷后粤港两地守望相助的历史充分展现给社会公众,展示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历史展开幕式

文献展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主办,甄选省立中山图书馆实物文献40余种,客观、翔实地重现营救过程的艰辛和风险。

展品中既有夏衍、茅盾、梁漱溟等被营救文化名人从香港脱险后发表的纪实文章,抗战时期香港出版的进步报刊、抗日题材版画,又有连贯、黄秋耘等参与营救工作者撰写的相关回忆录等。据悉,这些实物文献是首次对外展出。

观众参观历史展

历史展由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主办,从蓬勃发展的广东文化教育讲到民族危亡时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坚守文化教育使命,并细数了以国立中山大学等校为代表的数十所广东各级院校在战火中辗转迁徙办学的经历。

展览中除了呈现大量抗战时期广东文化教育档案史料,还展出一批实物展品,包括教材、图册和校徽等历史遗物,以及曾在粤北执教的朱谦之先生的手稿和书籍。

历史展展出的当年坪石地图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