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闻
提起鳌云书院,即使是高明本地的年轻人,了解的应该也不多了。它低调得,连导航都找不到其踪迹。
然而,这座建立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的书院,延续的却是高明近千年来繁盛书院文化本来的模样,也是高明为数不多至今仍保留有遗迹的书院。我们记录它的原因更在于,对这些虽不算文物,却见证了地方区域历史的重要建筑,我们该如何保育,力争有一天让其重现荣光?
高明曾是珠三角书院重要起源地
要谈鳌云书院,不得不先聊聊高明的书院文化。所谓书院,即介乎官学与私学之间的学术场所。据高明区政协编纂的《高明书院文化》一书记载,有别于官学,相当部分书院是由民间集资所办,不属于官方之列,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主性,且书院以平民子弟作为培养和教育对象,教学目的往往不以科举仕进为目的,更倾向于素质教育。
然而,历史上,由于许多书院由官宦大儒创办,或邀请当朝儒者主持,书院与官学往往也具有一定联系。由于书院对当地推进儒家教化有重要影响,也容易形成社会舆论和不同于官方主流的哲学体系,历朝历代对书院态度时有反复,时而册封,时而毁院。高明书院的兴衰,正是当时形势的集中体现。
高明的书院,最早出现于南宋。《高明县志》记载,由南宋进士谭惟寅1133年在明城北庆林山上兴建的蜕斋书院是高明有史可考的最早书院,是珠三角最早建立的书院之一。目前,有明确历史记载的高明书院共有19所,最有名气的莫过于明代理学大儒区大伦建立的蓬山书院,曾出现“讲院初开日,如云弟子从”的治学盛景。清光绪十六年从高明东洲迁址洲尾并更名的东洲书院,更是成为高明大革命时期的摇篮。
书院的出现,对高明的儒学教化、移风易俗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明书院文化》记载,明代一批士大夫积极在当地开展教化活动。此外,书院在培养当地民众统一的民族意识上也起到了明显作用,南宋末年高明士人学子号召抗元,高明的书院就一度成为据点,展现了当时高明人的民族气节。
从这个角度来说,鳌云书院虽是清嘉庆年间才成立,但就其所建立的目的和发挥的社会作用,依然与高明自宋代以来的书院文化一脉相承。
鳌云书院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建立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的鳌云书院是高明书院文化的尾声,也是高明现代学堂的起点。鳌云书院由更楼和合水(后合并为更合镇)两个乡集资修建,学校原址位于更合镇白石村委会西鳌山东麓,史料记载,因书院“后靠鳌鱼湾,面向云宿山,故名鳌云”。
在结构上,《高明县志》记载,鳌云书院“首门屏,次讲堂、次书楼”。书院为一座三进建筑,首进是门屏,东西各有一方,为教室住所所在地;第二进是中厅讲堂,此处宽敞明亮,是传业授道的场所;第三进为书楼,正中供奉文武二帝。书院后面相距3米还有一幢后楼,结构与三进主楼相仿,供学子住宿。
当然,历经2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与风霜,如今记者能看到的鳌云书院,已只剩第二进中厅大堂了。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的鳌云书院地处更合镇已停办的“鳌云职业技术学校”范围内,该校属于民办学校范畴。书院中厅大堂正面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屋顶正面有一大四小五颗红星。厅堂结构为两层,首层并列的三个半圆式装饰内为“一门两窗”结构(据称原来是三扇门,后被改建)。从侧看,屋顶为三角形瓦顶,已坍塌近半。中堂内部早已废弃,杂草丛生。然而,细观残留的瓦顶,屋瓦均为白色,据称在建设时是上佳瓦片,可见建设时之讲究。
这已经是高明至今唯一留存下来的书院遗迹。更珍贵的是其背后的故事。据记载,1937年,国民党当局曾在鳌云书院设立“难童收养所”,先后收容流浪到更楼、合水等地的难民孤儿136人。由于条件恶劣,这批难民孤儿大部分夭折。而为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当时的鳌云学子作了大量诗、书、文、画等作品来反映社会惨状。
1947年,鳌云书院原址办起了鳌云中学,后更名为“高明县第二初级中学”,据有媒体考证,鳌云中学首届学子在校期间,正是解放战争时期,前方、后方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志士,很多同学投身革命工作。这些年,鳌云书院历经变迁,至2005年并迁到合水中学。
两块石牌匾成功重聚
鳌云书院虽大部分遭拆毁,但其部分古物却是冥冥中自有“缘分”。高明区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兼馆藏部主任谢洁清告诉记者,2013年8月,高明区博物馆巡查人员会同更合镇宣传文体办工作人员组成巡查小组,对原鳌云书院进行文物巡查,最终收集到残存的石板、石碑、石匾等24件,其中使用花岗岩制成的“鳌云书院”牌匾已经断成三截。随后,在向社会征集中,巡查人员更在更合镇白石村发现了鳌云书院另一个重要的石牌匾,上刻“沧海文澜”四个字。如今,“鳌云书院”和“沧海文澜”两块石牌匾成功重聚,一起安放于博物馆中。“通过石牌匾可判断当时高明地区的建筑风格、石牌匾雕刻技艺。更为重要的是,石牌匾对高明著名书院之一的鳌云书院来说,有着极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谢洁清介绍道。
鳌云书院和高明书院文化的研究也同步在进行。2020年12月3日,高明区政协编辑出版了《高明·书院文化》,填补了高明在该领域的历史研究空白。
如今,随着高明更合成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的推荐场址,11月27日—29日召开的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明确要以建设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为契机,统筹发展文旅、物流、现代服务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新中心。鳌云书院原址能否得到更大范围的保护也引起外界关注。
“我们希望在适当时机去引入国家的相关保护资金,增强保育力量”,谢洁清表示,这项工作需要对标国家相关项目申报和资金使用标准来进行,“高明人对鳌云书院和曾经的书院文化永远都是‘不了情’。”
【记者手记】
初看鳌云书院,难免有些失落:名字如此高雅的一家书院,如今却在杂草中沉睡。然而,了解过书院的过往,知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我反而有些释然了:现实毕竟不像小说。幸运的是,高明有一群抱有鳌云情结的热心人,不断呼吁,让历史不会忘记这里,或许,这本就部分达到了要保护鳌云书院的目的吧。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