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88期)】惠州人的文艺高地
2021-12-03 13:43 羊城晚报•羊城派
《最是深情故乡雪》《时光机器》《一根丢失的银针》《好一口美味鱼冻》《茶味》
惠州文脉·花地西湖投稿邮箱:wbfkblsl1@ycwb.com

最是深情故乡雪

□王春玲

记忆里,故乡的雪常常是静悄悄地来,给人一阵猝不及防的惊喜。清晨,我推开家中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一阵冷风袭来,张开惺忪的睡眼,只见门前的打麦场上银装素裹,近处的菜园,远处的田野,都是一片白茫茫。哦!下雪了,我禁不住欢呼起来。

放眼望去,一切都是洁白无瑕的。雪,不知疲倦地飘了一整夜,此时,仿佛疲倦了,大朵大朵的雪花化作了星星点点的雪末儿,我轻轻伸出手去,那些细碎的白色精灵立刻就融化了,一阵彻骨的清冷抵达内心。

大雪过后,鸟儿起得比人更早,仔细看看,厚厚的积雪上面,早已印下了一些鸟儿的脚印。循着这些脚印,不远处,就是我家的那一方草垛,鸟儿又在那里觅食了。

雪将整个草垛裹得严严实实,远远地望去,白白的,胖胖的,就像冬天清晨早起的小孩儿,包裹着厚厚的棉衣一样。草垛的顶上,散散乱乱都是鸟儿留下的印迹,只是积雪太深了,鸟儿一定徒然耗费了很多的体力,也并没找到一颗可以充饥的籽粒。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不知道这场雪是否也卷过了远方的城市和乡村,我们只看着眼前的雪细数漫长的冬日。

冬天总是那么寒冷漫长,雪也迟迟不肯融化,一场大雪过后,那些背阴处的积雪甚至一直能等到来年的春天。下雪了,早起的人纷纷清扫自家的小院和大街小巷,人们踏着刚刚开辟出的小道开始忙碌自己的日子。孩子玩耍,大人做工,老者会蹒跚着踱到街上,说说夜里的雪,憧憬一下明年的收成,似乎不说点什么就对不起上天降下的雪。

雪一场又一场地飘落,孩子长大了,大人变老了,多少人和事湮没在世事苍茫中。

曾经记得,我们的萝卜白菜收藏在菜园的地窖中,雪后,母亲要去菜园里取菜,我跟在后面,小心翼翼踏着雪地上母亲踩出的脚印,心中却向往着骑马仗剑、踏雪而行的潇洒。

从雪的深处,母亲抱出了青翠可爱的萝卜白菜,在万物寥落的冬日,那是最耀眼的生命的颜色。我挎起一筐萝卜,一扭身,却滑倒在雪地上,雪的清洌扑面而来,母亲赶忙拉起我,脸上挂满鼓励的笑……

是啊,这是故乡四十年前的雪了,忽然忆起,魂梦遥遥。我与至爱的母亲早已是阴阳两隔,很多曾经熟识的人,也如水逝云散。我的心中依然有风驻足,有往事生长,故乡的雪,却已成了生动而凄凉的背景。

大河秋色 汤青 摄

时光机器

□夏杨

生活中偶然会有感慨,有一些还带着科幻色彩。

时间流逝,转眼儿子小学快毕业了,但他一岁时的许多事,我还记忆清晰。其中有一件,每次想起,还会联想到一个寓言故事。

古时有人坐船外出,手中长剑滑落水中。他不慌不忙,取出小刀在船舷上刻记号。他的盘算是,等船靠岸停下来时,再从记号处下水捞剑。

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没有意识到,船行水中,空间在变,刻在船上的记号没用了。一不小心,古人捞剑的美好愿望成了笑谈。

夹杂着往事,想到这个寓言,我一点都笑不出来,相反,感觉很苦涩。

儿子一岁多开始学说话时,嘴里蹦出来的多是单个的词汇。当年六月,我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北方乡下的老家探望父母。那里有广袤的田野,有浅浅的小河,有猫狗鸡鸭。我想,这样的环境,是最易放飞孩子天性的。

那阵子,儿子迷上了才出蛋壳不久的小鸭子。这种小生灵黄黄的、毛茸茸的,甚是可爱,孩子一触到就咯咯地笑。有了这几只小鸭子,他如获至宝,每天最乐于干的事,就是找奶奶要馒头,一块块揉碎给小鸭子吃。

在老家停留的时间不长,但留给孩子的记忆却很深。回广州后,他还时常把“鸭鸭”挂在嘴边。这个和父母一起蜗居在城里天天看“巧虎”的孩子,常常会突然念叨起远方的“朋友”来。

三个月后,又逮到一次回老家的机会。在路上,儿子就开始念叨鸭鸭了。一进门,他就奔向院子,猫着腰钻进棚屋,去找鸡鸭晚上住的笼子。

然而,那里是空的。

他不知道,三个月过去,小鸭子早已长大。爷爷把他带到鸭圈边,指给他看那几只嘎嘎叫的大白鸭。但儿子视而不见,扭头继续找他的“鸭鸭”。

——大概,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鸭鸭”应该永远是那黄黄的、毛茸茸的模样。

也许,像那位古人一样,孩子在上次离开老家的时候,在心里悄悄刻下一个记号。等有机会回来,他要顺着那个记号,去找他的好朋友。不同的只是,他们一个遭遇的是空间变换,一个遭遇的是时间变换。但结果很类似,美好愿望成了泡影,都很失落。

看儿子失落,我也难受。现代科技发展这么快,人类发明了那么多先进的机器,可以带你迅速到达远方,却至今没发明出能回到昨天去到未来的时间机器。

愈是不易得,愈要去追求。从古至今,人们对逝水流年的感觉,总充满惆怅。这种惆怅,都蔓生成文学永恒的主题了!

这种惆怅基于无奈。时间过去就过去了,再也追不回来。每个人都有难忘的记忆,在某个时间点上,无限的美好,无限的留恋,抑或是无限的遗憾与歉疚,都只能存在于回忆中,在现实里,是再也回不去了!

也正基于此,哆啦A梦的时光机器,在一代代孩子心里,才那么充满魅力。只是直到今天,这样的机器依然只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中。

回到现实,关于时间的单向流逝问题,我是没办法给孩子解释的。或许在孩子眼里,去到昨天或者明天,本该是和去到房间与屋后一样简单,大人们怎么就办不到呢?!

找了一下午仍未如愿的孩子,好不容易挨到晚上,终于再也控制不住坏情绪,把奶瓶重重摔在地上,用脚踢,大声哭闹,怎么哄也哄不住,边哭边喊着“找鸭鸭”。

或许孩子感觉很委屈,他不明白,往日有求必应的亲人们,今天怎么都不肯帮帮他?看着小孙子哭闹,爷爷奶奶叹息一声,拿着电筒出去了。他们说无论如何,今晚都要抓几只鸭子回来。

还算巧,一番周折后打听到,伯母家刚好有一窝小鸭子孵出来不久,爷爷奶奶赶紧去抓了几只来。真是神奇,世界立即清静了下来。

听到小鸭子的叫声,儿子两眼放光,扑过去抓住篮子不放,还挂着泪花的脸上立即绽放出了笑。他蹲在地上,看着摸着篮里的小鸭子,咯咯地笑,嘴里兴奋地叫着“我鸭鸭”“我鸭鸭”……

当晚,小鸭子一直放在儿子的床头。睡梦中,他还满足地念叨着“鸭鸭”“鸭鸭”。

或许孩子认为,在他心里刻下记号的那几只小鸭子,终于跨过时光回来了。大人们没办法告诉他,他的真正的那些小伙伴们,真的已经找不回来了!

一根丢失的银针

□郭丹东

有时候跟别人聊天,说起我的人生经历,他们会觉得我这一路走得比较顺利,从初中、高中顺利考入大学,又读了研究生,最后参加工作。其实,这中间我也经历过失败,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释怀。

本科毕业那年,我决定报考研究生。因为文化课水平并不拔尖,最后我决定报考一个竞争不是很激烈、我又比较有把握的学校。经过几个月紧张、枯燥又漫长的备考,很快到了考试时间。我原以为能很顺利地进入复试,谁料到了考场上,我一打开试卷便愣住了:考卷上的题型不知何时从填空题变成了简答题。两种题型非常不一样,填空题只用填写几个词语即可,简答题没有长时间的背诵积累是不可能得高分的。

考场上,我只能安慰自己:没关系,我不知道更换题型,别人肯定也不知道,天塌下来砸大家。考完一问其他同学我才知道,原来那个学校在官网上早就公布了更换题型的消息,而我只顾着埋头备考,根本没有留意。结果成绩出来,毫无意外,我落榜了。这次失败给我的打击很大,那个寒假我几乎夜夜失眠,每天晚上看着QQ群里其他同学兴高采烈地讨论如何准备复试,我的心情和QQ头像一样,是灰色的。

谁料,到了调剂阶段,事情又出现了转机。虽然我的分数没有达到第一志愿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但总分还算高,所以我幸运地被调剂到一个一线城市的院校。在读研期间,我又有机会参加了一个国际会议,在里面担任一个国际组织主席的助手,我接触到许多从未听过见过的事物,也萌生了今后从事该行业的想法。从此,我找到了毕业以后工作的方向,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想起林清玄在一篇散文里讲的《一千根银针》的故事:在一个城堡里住着七个公主。一天,国王送给每个公主一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都放着一千根银针。国王说银针一根也不可以少,因为过阵子邻国王子来访,她们要用银针装饰头发出席宴会。公主们都点头答应。一天,大公主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盒子里的银针少了一根,于是她悄悄从二公主的盒子里拿了一根。二公主醒来发现少了一根针,就从三公主的盒子里拿,三公主从四公主盒子里拿……最后到了小公主那里,最终她的盒子里少了一根银针,她为此愁云满面,生怕宴会上丢人现眼。

这天,邻国王子来拜访,宴会上,他拿出一根银针说,有一天自己养的金丝雀衔来一根银针,他想知道这是谁的。这时,七公主说是自己的。王子上前轻吻七公主的手背,决定娶她为妻。故事的结局,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想,七公主也不会想到,丢失的那根银针反倒促成了她和王子的缘分。其实,我那次失败何尝不是一根丢失的银针。后来我庆幸在考研中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打开方式,而且是一种我喜欢的方式。这就是人生吧,暂时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久的失去,或许只是命运为人生的高潮埋下的伏笔。

好一口美味鱼冻

□钟正和

鱼米之乡,鱼在前,米在后,生活于此的乡人,自幼便与鱼有着不解之缘。

记得早年的乡间,门前屋后的河塘里,随处可见各种淡水鱼鲜。至于日常餐桌上以鱼为原料的菜肴,更是清蒸、红烧、糖醋、抱腌……花样百出,名目繁多。

然或许是嫌它们刺太多,加之鱼又是野生的,喜欢钻泥塘,下意识觉得有土腥味,这便使得儿时的我,虽面对大好鲜活物事,却始终兴味寥寥。然凡事皆有例外,在各种与鱼相关的吃食中,有一款我倒是喜欢,那就是似果冻般晶莹剔透,浓缩着生命本质的鱼冻。

冬日的饭菜,通常有两个极端:一是热,例如煲粥、火锅等;另一个则是冷,譬如半透明的黄豆猪脚冻、猪头冻、羊糕等之类胶状透明的冻食。在各类冻菜中,鱼冻最合吾意。往往一餐饭下来,别的菜没吃多少,一碗鱼冻基本让本人包圆。

惜乎,这鱼冻平日难得一见,要想吃到嘴,一般得等到临近腊月时。因为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里,只有在寒风劲吹的冬季,鱼的汤汁才会凝结成冻。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鱼冻的制作很繁琐,必须要有闲工夫。

印象中,每回做鱼冻,都是外婆忙完了事,晚饭后一切收拾停当,这才在灶间里燃起旺盛柴火,于“噼啪”作响声中,隆重开启那仪式般的工程。

此时,一念及即将到口的美味,之前做功课还昏昏欲睡的我,立马变得亢奋起来,精神抖擞地守在一边,看外婆按部就班地刮鱼鳞、开鱼肚、剪鱼鳍、去鱼鳃、切鱼块。等待的过程虽漫长,心里却充满了喜悦。

做鱼冻,外婆会选个大的草鱼。一则肉感较好,二来它们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很适合成冻。

还有个关键,就是料理时的用油,必须得是猪油。其冰点较植物油低,冻的效果也更好。

把油烧热,先爆香葱姜,再将切好的鱼块,下锅有滋有味地两面煎黄,去除腥味,即所谓“茶要泡,肉要炖,鱼要煎”也。继而往锅中加清水、姜片、葱段、黄酒、醋、食盐、白糖烧开,边煮边撇去白沫,最后改小火不温不火地煨煮大半天。待看到蒸汽不断氤氲升腾,听到锅中“咕咕”响声,鼻翼间闻到一股浓郁蔓延的鱼香时,外婆揭开锅盖,用铲稍拨一下,使鱼肉散开,滗出汤水,把鱼肉铺于砧板上,仔细挑出里面的鱼刺,将汤汁和鱼重新倒回锅中,继续煮至汤汁浓稠,盛到空碗内,搁于荫凉处。

待次日晨起时再看,于胶原蛋白的作用下,那鱼汤已被催化得如膏似脂。外婆将碗倒扣到盘中,鱼冻竟不散落点滴,仍是一个完整呈现的美丽丰润的圆形。

作为寒冬腊月里水乡的丰饶恩赐,一盘剔透见底、仿佛将一切美好都凝结于内的美丽鱼冻,看上去是那么安详、和谐、宁静,却又时刻在刺激着你的食欲。

吃的时候,先用筷把鱼冻搅碎,再搛取一块包裹其中的焦黄鱼肉碎,入口细品。但觉鲜嫩嫩,爽滑不腻,在舌尖上滑来荡去,却没有丁点的鱼腥味。

然这尚不是最精彩的,至为魅惑的还是那凝成的鱼汤冻。因热(文火慢炖)+冷(阴凉搁置)的历练,鱼的鲜和汤的美,完全被释放了出来,冰冰凉凉进入口腔后,瞬间转换成温和的,掌腮不弃的咸浓汤汁,犹如游山玩水般,滑爽如饴在齿舍间游走。及至畅快落肚后,犹自从丹田处自下往上、由内而外,鲜香浸润了身体的每个角落。

茶味

□朱睿

与茶相遇,最好是在美好的春日。通常我喜欢将一撮茶芽放入杯中,薄薄的绿顺着水流,缓缓铺展开,办公室的同事进门便闻其香:“好吸引人,是大自然田野的味道。”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香,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色,浅黄、鹅黄、金黄、棕红、深红,不一而足。茶不宜久泡,快出水是要诀。不一会儿,水染色,入口是香,味回甘,如同朋友之间的交往,呼应相和,快意、清澈、香醇。总之,有茶陪伴的日子,微笑会情不自禁荡漾起来,时光也变得温暖、甜润起来。

其实,早年因为肠胃的原因,我并不是擅饮茶之人,身边却不乏热心之亲友,泡茶后,让我欣赏茶叶的形状:有的如同竖立的银针,有的恍若吐出的雀舌,有的好像舞女旋转的裙裾……另外,茶碗造型,或小巧精致,或憨态可掬,或朴实厚重……毕竟,国饮的魅力岂是寥寥数语所能说清得清的?!

想来,也是偶然,前年,一次去好朋友店里小坐,品尝了白茶,我却通体舒泰,说不出的悠然。或许君子之交更让我心仪之故,从此我喜欢上了白茶。慢慢地,普洱也能喝一些,也开始学习品红茶、绿茶,才发现:一些事物的妙处,需有机会与时间去悉心体悟。

时光流转,在夏日的远山近水里,我又逐渐喜欢上苦丁。形状如同我休闲剪纸打眼儿所用的黑铳子,长约寸余,又如粗螺丝。沸水淋泡,缓缓旋转舒展成一枚绿叶。久泡不改其色,入口醇厚,苦味回环,然后甜味于喉间缭绕。

光阴似水,夏去秋来,不觉,晚风凉,一盏茶暖了诗意;月色旧,一盏茶老了时光。

没想到,与苦丁的缘分最妙的是到了冬季。前些日子,因为赶时间走路急,呛了风,之后时不时就干咳。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将苦丁泡入水中,再加一丢丢盐晶,滋润得喉咙无比舒服,竟有立竿见影的止咳功效。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诗意在茶中与时光对饮,情谊因此亦悠长了几分。

据说,喜茶的人经常总结出如许的禅味,从这方面引申开去,品茶即品心境、品人生。通常来说:第一泡苦涩;第二泡甘香;第三泡浓沉;第四时清冽;第五泡寡淡。这不就如同青涩的年少,香醇的青春,沉重的中年以及回香的壮年,淡然的老年么?也有人总结:茶有季分。茶里泡着一个夏,卧着一个秋,藏着一个冬,孕着一个春。经常饮茶,品尽四季。终使日月无味,也知人生有趣。

其实,我并非一个懂茶的人,自认人生也总是潦草,如今因为茶,只觉再浮躁的心也会平静下来。难忘茶味,身心受益,善莫大焉!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