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11月29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2月2日,中国气象局通过新闻发布会,对《规划》进行解读说明。
据悉,我国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提升多项气象预报水平。为了预报准确,多项和气象预报有关的工程将实施,“气象之眼”将在地面和太空为我国和其他国家“锁定”气象灾害隐患。
到2025年,我国多项气象预报水平将提升
中国气象局计划财务司司长曹卫平在发布会上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气象整体实力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气象服务领域拓展到工业、农业、林业、商业、能源、水利、交通、环保、海洋、旅游等上百个行业,成功应对超强台风、暴雨洪涝、严重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由“十二五”年均约1300人下降到800人以下,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6%下降到0.3%。
为进一步减少气象灾害对我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提升多项气象预报水平。
根据《规划》要求,预计到2025年,我国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将从85.9%提升到90%,24小时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从89%提升到92%,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从70公里降低到65公里,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从38分钟提前到45分钟,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可用预报时效从7.8天延长至8.5天。
到2025年,我国预计将实现气象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气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水平显著增强,气象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地面、太空均新增“气象之眼”
为进一步提升预报准确度,根据《规划》,我国将在“十四五”期间开展多项和气象预报有关的工程。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司长曹晓钟介绍,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已有224部S/C波段天气雷达组成的国家天气雷达网正式投入业务运行,平均站间距220公里,全国天气雷达距地1千米高度观测覆盖范围占国土面积31%,西部地区为18%。
目前国家天气雷达网基本解决了台风、暴雨等大范围气象灾害防御和大江大河防洪减灾监测需要,但在农业经济发展重点区、重要生态涵养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中小河流防洪关键区以及国防建设等重点方向还存在不少监测盲区。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在现有270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注:含前文所述224部已业务运行雷达和目前已在建雷达)基础上,增补49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提升监测覆盖率。
另外,在局地突发性中小尺度气象灾害频发区,再补充建设336部X波段天气雷达,实现在我国400毫米降水线东侧天气雷达全覆盖以及西侧主要人口聚集区的全覆盖。构成大小雷达高密度协同观测网,使我国天气雷达网距地面1千米高度覆盖率提升27%,增强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快速捕获能力。
考虑到未来天气雷达技术发展,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还将建设两部S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为下一代更精细的雷达业务应用提供支撑。
据悉,S、C、X波段三款气象雷达,分别适合降水强度大、降水强度一般、局地降水小区域使用,适应我国不同地区气象条件需求。
如果说气象雷达是长在地面的“眼睛”,气象卫星则是长在太空的“眼睛”。曹晓钟介绍,根据《规划》要求,我国将在“十四五”期间计划再发射7颗气象卫星,2021年至今已经发射两颗,一颗是风云四号B星,还有一颗是正在进行在轨测试风云三号E星。
气象灾害防御,不分国界不分你我。曹晓钟介绍,目前国产数值天气预报中应用的观测资料76%都来自卫星,当中既有我国卫星的资料,也有国外卫星的资料,同时我国气象卫星观测的资料也给国外使用。前文提及的风云三号E星在轨测试期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已经开始用该星的资料做测试。
截至目前,我国在121个国家有风云气象卫星的用户,风云气象卫星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展气象服务的重要利器。(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