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粤剧“风腔”创始人陈笑风病逝,70余载表演生涯留下众多经典
2021-12-01 07:1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陈笑风从事粤剧表演工作70余年,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陈晓楠
图/广州市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提供

11月30日,广州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广州市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发出讣告: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原广州粤剧团总团副团长、艺术指导,粤剧“风腔”艺术创始人,粤剧风腔艺术研究会永远荣誉顾问,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陈笑风,于2021年11月29日晚11时19分在广州因病逝世,享年98岁。该消息传出,戏曲界和其他各界人士纷纷在社交平台发文悼念他:“愿陈笑风老师宛转悠扬的悦耳音韵永远流传。”(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粤剧“风腔”流派鼻祖陈笑风

塑造众多艺术形象

陈笑风原名陈啸风,广东东莞望牛墩人,出生戏剧之家。1943年,他转学粤剧,专攻小生行当。1952年,陈笑风回广州发展,先后在百花粤剧团、东方红粤剧团、永光明粤剧团担任文武生。1958年11月起,陈笑风在广东粤剧院二团担任主要演员,1962年调到广州粤剧团担任主要演员。

陈笑风(左)、马师曾(中)、红线女演出《屈原》

陈笑风从事粤剧表演工作70余年,在继承粤剧传统上勇于创新,艺术作风严谨,扮相俊逸潇洒,表演精确细腻。其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绣襦记》《朱弁回朝》《王大儒供状》《焚香记》《昭君公主》及现代戏《六号门》《粤海忠魂》《红色娘子军》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其中最能代表陈笑风艺术风格的是饰演梁山伯、郑元和、贾宝玉、元微之等小生类角色,他演来风流倜傥,儒雅俊逸、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陈笑风曾获得广州市汇演表演奖、广东剧协粤剧“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广州市文艺汇演一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粤剧艺术终身成就奖”、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颁赠的“粤剧之光”水晶球奖等奖项。

“风腔”自成一家

在个人艺术攀升时期,陈笑风与著名编剧家秦中英、著名音乐家文卓凡精诚合作,他们共同创作的剧目和唱腔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风腔”这个粤剧唱腔流派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陈笑风独具韵味的“风腔”自成一家,在行内和观众中广受推崇。“自薛马以降,梨园名家辈出,各领风骚。陈师踵武前贤,所创风腔,别树一帜。”香江萧启南先生曾经如此评价陈笑风先生的艺术成就。

陈笑风、林小群(右)演出《抢伞》

“其实我不觉得我有什么特别的腔。我没有哪一句的唱腔是绝对相同的,我信奉的是依从某个角色,考虑的是当时人物的感情。”2014年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陈笑风谈及他对粤剧表演的看法。他认为,粤剧要先有感情,再讨论唱功。而“韵味”,就是唱的功力。针对角色特点,粤剧演员合理运用快慢、吞吐等不同技巧,以生成韵味。

陈笑风在陈笑风唱腔研究会成立当天写下的三句“真言”

传播粤剧粤曲艺术

陈笑风为人谦逊诚恳,德艺双馨,深受同行和后辈敬重,人们都尊称他“大哥风”。他退休移居美国后,仍心系粤剧,常回穗、港参加有关粤剧、粤曲的慈善公益活动,并在香港创办“春风艺苑”,致力传播和教授粤剧、粤曲艺术。2015年,时年已92岁的陈笑风还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登台,携手有“子喉王”美誉的曲艺名家谭佩仪,演唱其半世纪前(1959年)在“羊城戏曲花会”上两人首次合作的《锦江诗侣》,博得满堂欢呼喝彩。

陈笑风演出《浪子燕青》

陈笑风桃李满门。据统计,拜在他门下的徒弟有郑少秋、陈玲玉、林家宝、晓毅、梁恒宇、梁笑风、区建恩、黄耀新、李森荣、庞林辉,因为喜爱“风腔”而自觉私淑者更是不计其数。广州粤剧艺术风腔研究会于2017年成立,现有“风腔”艺术研究会会员两百多人。

陈笑风、红线女(左)表演《焚香记》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