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憨的红薯
石毅
一根两寸来长的藤蔓插入泥土,在阳光、雨水、人工的呵护下,数月之后就能变幻出赏心悦目的模样。红薯是皇天后土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之一。
“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 寒露时节,玉米、大豆、高粱、花生、稻子陆续归仓,大地上只剩下红薯。红薯叶一夜成殇后,母亲说,该收红薯了。
她的面前是一垄垄波浪似的鱼脊埂,垄畦与墒沟被一根根紫色的红薯藤密织的网覆盖着,一些头顶鹤羽的鸡冠花耸立其间,狗尾草悠悠地晃动着毛茸茸的火把。
母亲弯腰如弓,是一个农民对土地感恩最朴素的礼节。用力拉起红薯的藤蔓,藤蔓上的触手紧抓泥土,像一根根插入土地的楔子。割断这些薯藤,乳白色的汁液流淌飞溅,落在泥土与母亲的身上,斑斑点点。她的手掌粗糙而昏暗,也暖和而坚忍。她用滚雪球的方式不断翻腾着这些钢筋铁骨。最后,变成几个乌漆漆的草垛。香喷喷的灯笼果和金色的马泡瓜躺在零落的薯叶上,那是我们幼时喜欢的美食。
挥去藤蔓的红薯,露出雪青色的脑袋,如冬眠的蛙,蛰伏于泥土里。
父亲扶着犁梢把儿,雪亮的犁铲在泥土中像轻摇的小舟缓缓向前。一埯埯鲜艳的红薯破土而出,挨挨挤挤如孪生姊妹拥在一起。
刚出土的红薯,暖暖的,像娘胎里出世的娃,鲜活红润。暮色里,每个红薯像一盏盏安静的灯闪耀着微光,一埯红薯仿佛一团凝固的火苗。拾掇起一埯埯大大小小的红薯,一堆堆聚拢,这些憨态可掬的红薯欢聚一堂,犹如田野上一场场盛大的篝火,共同庆贺它们破土而出的欢欣。
父亲捧着一个硕壮的红薯,像捧起自己的孩子,端详着,赞叹着。 育苗,剪秧,栽种,浇水,锄草,施肥……憨乎乎的红薯没辜负他倾注的汗水,踏踏实实长成欢欢喜喜的模样。
父亲告诫我们:读书、做人就得像红薯一样,踏实、憨厚,不要像干瘪的高粱,趾高气扬。
父亲去世多年,每遇红薯,他的话明明如月,犹在耳畔。
踏暮色,借月光,用板车一趟趟把红薯拖回家窖藏。父亲反复叮嘱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要碰伤红薯的皮肤,以免它们在寒冬里受罪遭灾。它们可是全家,乃至猪猫狗种们越冬的主食。
安顿好窖藏的红薯,其余的红薯兵分两路:一路用机器磨碎加工成红薯粉,待冬季闲日,做成美味的粉条;另一路趁月朗星稀,全部削成雪白的红薯干,撒在田地、渠埂、河岸、菜园空地上,红薯干甜甜的味道四下漫溢,包围了整个村庄……
一大片一大片白花花的红薯干静静地躺在蓝天下,像一场人工降雪,像盛开的朵朵白花,更像匍匐在大地上的千军万马……
晒干的红薯片车拉肩扛,安放在芦苇编的褶子里,陪伴我们走过寒冬,趟过青黄不接,直到麦子飘香。
但,比起新鲜窖藏的红薯,红薯干并不算美味。
窖藏的红薯有多种吃法。煮粥、烀食、烧烤、锅贴、红薯豆馒头……都是我无法割舍的喜欢。吃得最多的是烀红薯。
外面大雪纷飞,醉醺醺的柴火暖和了整个草屋。红薯烀熟了,揭开锅盖,满屋子顿时雾气滔滔,每个角落都弥漫着红薯的香味。母亲拾一盆烀熟的红薯放桌子中间,桌下的猫狗急得嗷嗷直叫。父亲先挑一个有疤的红薯给看家护院的花喜,又挑一个小点的给花猫,自己再拿一个。随后,我们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特喜欢那种皮肤光滑的小红薯,轻轻一捏,橡皮泥一般柔软,嘴里一放,冰消雪融,甜甜蜜蜜深入骨髓。
烀熟较大的红薯要耗费柴草,母亲就把它切成红薯片贴在锅里,我们称它锅贴红薯。贴锅的一面炕出黄亮亮的面包色,又香又甜又焦脆。
从小到大,自幼及今,从草屋至瓦房再到住进城里的高楼大厦,成千上万的红薯滚滚入胃。生活好了,有时会吃腻鱼肉,对于红薯,我始终一往情深。憨头憨脑的红薯就像俯首大地,默默耕耘的父老乡亲,他们用勤劳的汗水收获一季季红薯,哺育一代代儿女。红薯茁壮了我的肉身,也涤荡着我的灵魂。我与红薯难舍难分,血脉相连。生于乡村,长于乡村,长期扎根于斯,我也是一个满载乡土气息的红薯,并以它的憨实、无怨无悔行走在人间大地,默默奉献着甘与暖。
夏日纪事
夏杨
一个西瓜吃完
那些个夏天就过去了
被你吐掉的小精灵从不挑剔
找个阴凉地就睡大觉
它梦见自己带着惊喜回来
再送个夏天给你
西瓜的清凉弥漫四季
那就是夏天的味道
它让我无根由地想起童年
鲜活在梦境里的童年
浸凉西瓜的那一泓溪水
依然涓涓地流淌
它叮咚唱着停不下来
生怕蜻蜓和蝌蚪们忘了童谣
萤火虫也喜欢这里呀
不信你问草节上的露珠
你问不知名的紫色野花
还有放牛时偷看小人书的少年
火烧云染红溪水的时候
老牛哞哞叫着要回家的时候
少年心满意足地合上书
抬起下巴望远方
霞光点亮的眸子里
映见他暖暖的未来
菊花灿
王树贵
我是偏爱菊花的。院子里长了两池菊花。开得早的一池,俗称“万点黄”,沾点野气,花玲珑而金黄,成百上千朵铺展开,很有气势,初冬的小院欢快而芬芳。
每天晨起,第一件事便是拉开窗帘,推开玻璃窗,看明丽的菊花,吸新鲜的空气。当初只是扦着玩的一小枝,不想竟蓬蓬勃勃长满一池。
另一池里只是两小盆波斯菊,一紫一黄。去年,它们在书房里芬芳了一个冬天。冬尽了,花残了,干干的,蔫蔫的,配它们的黑陶盆普通而廉价,边上满是豁口,不知被花匠倒腾了多少次。当初因了花,忽略了盆。我是在路边把它们请进家的。好像那天心情很好,下班的路上,看见许多卖菊花的摊点,想买的念头车轮一样滚动不歇。直至桥下那一片姹紫嫣红前,我才停下。各色菊花肥硕而明丽,惹人喜爱。花匠我是认得的,就住附近,是个懂花也懂生意的老人。他育的菊花颇像他慈祥的笑脸,平和、中庸,与世无争,只做适合的事,只释淡淡的香。
盆里的菊花,每盆一株,每株两杈,枝头缀着绽放的、含羞的、打苞的各一朵。每盆都有卖相,看着的确舒心。挑了一盆金黄的,一盆紫红的,安在书房里。它们的气息和书香掺和在一起,整个冬日在书房里游荡。对它们我疏于照料,只记得把喝剩的茶叶敷在它们的根部,除此无他。
冬深了,冬残了。它们也完成使命似的枯萎了。先生说:“把那旮旯收拾出来,我要放我的凤尾竹了。”那一瞬间,我有些伤感,就像一位好朋友有一天要远行,由不可知的朋友来代替一样,有些惶惶不安。我把两只陶盆从书房拿到阳光下,惊喜地发现它们根部微微泛出绿意,扔到河坎的举措最终改成放到院中花池的角落。管它活不活,留着吧。
春来了,它们从根部长出了小小的叶子;夏来了,它们的枝返青还魂了;秋来了,它们做起了羞答答的梦——一粒粒黄豆大小的花蕾包得严严实实,似在静静等待什么,不轻易透露心思。
菊花要开,我是喜悦的。盼啊,等啊,想啊,念啊,终于绽放了。细细的,长长的花瓣从枝头垂下,如高山流水,快到盆沿时,瓣尖向上微微翘起,似卷起朵朵浪花,仔细听,有潺潺的流水声。两三朵,七八朵,十几朵,越开越盛。先开的不谢,后开的不怯,挨挨挤挤都是一张张粉粉的笑脸。都说“女大十八变”,哪知花也如女子,一不留神,时时刻刻都是惊喜。
因陶盆透气,底部有孔,菊花便与地气相接;又因为长在日月雨露下,枝条就比刚到我们家时肆意粗壮,叶葱郁繁茂,花虽比温房里培植的消瘦,数量却是去年的几十倍。因为花多枝重,陶盆里的一抔土几乎就要被一边倒的花枝拽出来了,可它照样支撑着这场轰轰烈烈,生命真是奇迹。
初冬的阳光很清,洒在落满叶子的路上,还有只剩枝丫的水杉身上,如水的凉意漫到站在楼上的我。不远处的荷塘,荷秆水墨画般立着,春秋风光不再了。与楼上景致比,我还是喜欢小院里的冬日,喜欢菊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勇气。花香浮动,或是拿本书,或是听听音乐,或是打些井水洗洗衣裳,阳光不似隔着玻璃般的冷漠,有丝丝暖意渗进体里,周遭蓬松如鸟羽,时光飞起来了。
相亲
秦景棉
5月初一见面,我的心“咣当”一声,跌入深谷。对方肯定谎报军情,微信上自我介绍有1.72米高。他鹰钩鼻子阔嘴巴,雀斑强悍地占领整张面孔。我怕伤及他的自尊心,礼貌而友善地聊了一阵子。虽然他谈吐不错,人挺实在的,但事后,我还是婉转地将此事翻篇了。
自从大学毕业找到工作的那一天起,爹妈在我找对象这件事上,举起锃明瓦亮的绿灯,并发动大舅、二姨、小姑等亲友一起上阵,为我张罗忙活。他们说,咱小蕊心眼好模样俊善解人意,得找个般配的小伙儿。到目前为止,见过面或加上微信未见面就拜拜的小伙子,足有一个排了。
这一个排的男士们,通过微信发来的情况介绍,像过山车似的,忽地一下上去了,又忽地一下跌下来。就拿已知的硬件来说吧,有1.88米的也有1.62米的,有博士也有职高。
7月份闺蜜介绍的那位男士,比我大12岁,已经38了。我说年龄差距太大了,闺蜜说,不大正合适,郎才女貌多般配。我说不喜欢资产雄厚的,钱太多不一定是好事。闺蜜说,见见面再看。得,去见见面,不能不给闺蜜面子。
见面地点定在男方的公司里,他说星期天员工们都休息。我按时到达,他已站在大门口相迎,第一眼看去,个头适中,模样中等。我们进楼右拐,来到他的办公室,聊了一会儿就找不到话题了。他站起来说到周边走走,我们经过会客厅、会议室、卡拉OK厅、员工宿舍、食堂……虽然只是匆匆而过,我感觉脑仁开始一跳一跳地疼,他经营一个不小的公司,每天忙忙碌碌,还要陪酒抽烟应酬,一想就心里累。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在爹妈眼里也许是一朵花,但我有自知之明,也就是一位普通姑娘,只不过爹妈的基因把我组装得顺眼了点。我对小伙子的要求,绝无攀高攀富攀帅的念头,无论个头、学历、家庭条件,我只想要个中等的,有眼缘合心意的。
前几天,小姑给我介绍一个小伙子,见了面,感觉模样中下,比我大9岁。假如把他的条件比作苹果,把我的择偶标准比作圆环,“咚咚咚”,那几个苹果全部漏下去了,不达标呢。
见完面,我独自去吃饭。拉面上来了,我低头无声地吃了两口,辣得嗓子眼闹得慌,想倒点醋减轻辣味,不料又酸了,一直酸到心里。抬头瞧,拉面馆里坐满了人,扭头看,窗外车水马龙,人行道上的人乌央乌央地来回穿梭,到处都是男人和女人,为何竟有不少人迟迟找不到自己的另一半?
茫茫人海,何处觅你?
叶落成诗
张理坤
晚饭过后,女儿欣欣跑到书桌前,拉着我出去散步——隆冬季节,寒潮突袭,何来闲情雅致?拗不过她的央求,更不忍拂了美意,我们裹紧大衣戴好棉帽走出温暖的家。
街上冷冷清清,偶尔一两个行人藏头缩颈行色匆匆。北风呼啸,路旁的白杨树左右摇摆,落叶缤纷如雨,旋在空中轻舞飞扬,宛若蹁跹的蝴蝶,轻轻掠过眼帘、擦过肩头。女儿兴奋地欢呼着,向前奔跑着去抓树叶,调皮的风打着旋儿一次次从她的小手旁滑落,她努力挥舞着双臂,却未能成功。我笑望着嗔怒的女儿,示意她走到切近,在城市人行道旁两株大树下我静静矗立着,伸出双手等待着幸运之神的垂青,又一阵寒风袭来,叶片簌簌而下,许久终于一片小巧玲珑的精灵悄悄降落在手心,清凉而柔软。我小心捧给女儿,她学着我的样子不一会儿居然也收获了一枚轻盈的落叶。其实生活中不必苛求太多东西,有时只需等待机缘,惊喜常常不期而至。
女儿从小就喜欢树叶,每次外出有机会都要搜集各式各样的树叶,做成漂亮的植物标本、手工作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总能赢得老师的夸赞。慢慢的,我和爱人也喜欢上了收藏树叶,遇到新奇的叶片,总会自觉收藏好留给女儿,她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夹进书页,这样每本心爱的图书都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精美书签,天然而可爱。叶落成诗,书香氤氲,女儿酷爱读书,只要有空便沉浸书海,墨韵芬芳中自由徜徉。
关于树叶,我心底一直珍藏着一个故事。十八岁那年高考失利,我无奈选择复读。就在这时,远方寄来的一封封书信激起了我的斗志。素雅的信纸、娟秀的字迹、勉励的话语,每次喜出望外打开信封,总会有一片秀颀的红叶飘零而出,它来自遥远的南国,一位善良而多情的女孩采摘下真诚的祝福。终有一日历尽劫波,我千里迢迢赶赴一场迟到的约会,那个美丽的城市原来到处种满了花树,那份绚丽不独为我、也为每一个生命绽放。故事的结局凄美而决绝,我把那些光影斑驳的信、暗淡而矍铄的树叶默默埋藏进土地深处,任由往事在落英缤纷中凋零、湮灭……
叶落成诗,编织着童真的梦幻,连接着诗和远方,寄寓着朦胧的爱情。年轻的我走过风花雪月,年近不惑更愿意深情陪伴至亲的爱人、可爱的孩子,于是每年秋冬,两双大手牵着一双小手,无论繁华的都市还是寂静的乡村,都会有我们寻寻觅觅、追逐翩翩起舞的小精灵。
叶落成诗。每一片飘零都是简短而铿锵的诗行,静美温婉;每一片飘零都是生命不朽的吟唱,动人永恒!
追影记
张金刚
一场有趣的皮影戏精彩上演。恍惚间,四周息声,满心沉寂,追忆起曾经的那些“影”。
字典里说:“影,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这解释很科学,却绕口。其实,影就是影,有光便有影,影因光而生,光灭影灭,无需解释,一切皆在生活中。
土坯房内那盏煤油灯是我童年的主角。每个夜里,一束细长的黑烟牵着一点昏黄的火焰,在我面前飘忽。我在小炕桌前写作业,一会儿盘着腿,一会儿长跪着,一会儿将腿伸在桌下,有时累了就躺一会儿,呆呆地看那烟一缕缕冲向屋顶糊的报纸,熏黑再熏黑。
旁边坐着缝衣服或纳鞋底或剥花生的母亲,以及抽旱烟或修农具或看闲书的父亲。一点光,将父母和我大大地投影在屋墙上,像大小三座黑黑的山。有时,我瞥见父母瞅瞅我,再瞅瞅我的影,满脸的欣慰;有时,我也瞅一眼父母,再瞅瞅父母的影,继续读书。谁也不说话,人近,心也近。
闲下来,我便吵着父亲玩手影。父亲不管有多累,总会精神十足地坐直在灯侧,伸长胳膊,摆弄手指,将黑猫、黑狗、黑兔、黑刺猬、黑孔雀投在墙上,还动呀动的。我也跟上一只同类一起玩耍,或跟上一只异类打起架来。大手小手在灯前忙活,大影小影在墙上演绎,母亲满脸笑意地观看或指挥,不觉已到吹灯睡觉的时间。
赖床的早晨,最爱猫在被窝里瞅着被阳光打亮的方格木窗发呆。一行、两行、三行,太阳渐渐升高,将房前的槐树、杨树、香椿树也投影在了窗纸上,斜斜地缓缓地移动。夏天,影如泼墨,晕染开来;冬天,影如线描,笔画清丽。我睁大眼,想着这影像个啥。有时树影晃来晃去,我知道起风了,更不想起。母亲便用烧火棍敲响窗棂,冲我喊:“太阳照屁股了,该起来吃饭了!”如果哪天睁开眼,窗上无影,心便沉了下去,因为在这土坯房内最讨厌的就是阴天。
太阳是最大的光源,也便投下最壮阔的影。炎炎夏日,我最爱追着影子寻凉。若紧着赶路,会贴着山脚、墙根、树下疾走,在山影、墙影、树影里享受片刻清凉,落落汗,再跑入日光,奔向下一片影。若结伴同行,我还会调皮地猫着腰躲在他的人影里。他闪我也闪,他跑我就追;兴致来了,我踩他的“头”,他踩我的“头”,完全失了走相,完全忘了炎热,倒是有趣得很。若有闲暇,则会畅然地躲在各种影里休憩。在闪闪烁烁的树影或阴阴实实的墙影里吃饭,读书,静坐,闲谈,是最称意的。周遭一团火,身上一片凉,这感觉如在天堂。
秋高气爽的时节,天空常会飘来大片的白云。此时,便有硕大的云影在大地徘徊,引我在忽明忽暗之中奔跑逐云。有时,会冲着云天高喊“白云等等我”,想来也真是可笑。有时,会随云奔向山冈,累得瘫倒在茅草上,任凭骄傲的云影将我吞没,吐出,再吞没,再吐出。身下软软的,秋风爽爽的,被云影抚摸的感觉舒服得很,不由哼唱出那句“高天上流云,也晴也有阴”。
水是最美的画布,常会映出最诗意的影。水中山、水中月、水中云,自不必说,早已如诗如画。我印象最深最有趣的是村里的井中影。小伙伴们常聚在村中心的老井旁玩耍,累了就趴在井口看影,双脚翘起蹬上了天。一个个小脑袋整整齐齐地围着,井口一圈儿,井里一圈儿,在丝丝微凉中,看着影影绰绰的自己傻笑。有时会投个石子,将影儿击碎,再复圆。如今,每次回村打水,望见井中中年的我,总会心生凄凉:伙伴不知何处,影儿永不再圆。
隆冬傍晚,在什刹海闲游。湖面已有薄冰从玉石栏杆向湖心延展,冰水相接处,有数只绿头鸭在凫水,生出柔美的水波。此时,酒吧的彩灯亮了,岸边的树影暗了,我望一眼湖边,再望一眼湖面,景与影对称相接,虚实共生;我望一眼冰面,再望一眼水面,冰上长长的固化的影与水中柔柔的灵动的影,动静共美。灯影炫彩,树影摇曳,残荷孤傲,古桥悠远,再有鸭影划过,人影晃动,乐声荡漾,好一个京城什刹海的夜。我沿着湖岸追影而行,我的影也在交错的路灯下时长时短,时有时无,不觉失了自己,如在故乡的池塘边、老井边流连,如在加班夜归的街灯下独行,也如是牵着爱人的手伴着两个人影走向幸福深处……
诚然,影是黑暗的,永远处在光的背面,像极了生命中的冷凉。但影与光是共生共存的,有光才有影,有影必有光。那还怕什么影的孤独、冷峻、悲凉,换种心情,影亦是光的另一种表达或变奏,同样色彩缤纷,意趣盎然。
相信,有影,定有光在远处照耀。追影,就是追光,且需不懈地追下去,直至一切都成了影。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