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文脉】佛山高明朗锦村:六百年古祠堂感受时代洗礼
2021-11-26 11:2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文、图/视频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润祺 梁正杰

位于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东北部的朗锦村,有着“朗朗乾坤,锦绣河山”之意,建村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羊城晚报记者步入朗锦村,穿过狭长的巷道,走进了承载着世世代代朗锦村村民情感记忆、见证这座古朴村落几百年岁月变迁的祠堂群。

 
何氏宗祠

朗锦村明清何氏祠堂群原有七间祠堂,呈“士”字形分布,在“士”字的每个端点及交点处均有一座祠堂,但经历历史的风雨洗礼,现只尚存五间,分别为何氏宗祠、媲鲁何公祠、表山何公祠、仁轩何公祠以及西源何公祠,共占地超2000平方米。在祠堂群后方,耸立着一棵高大无比的古榕树,仿若一把擎天巨伞,为朗锦村遮阳避雨三百载。2006年,朗锦村祠堂群被列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朗锦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因洪水先祖土丘上建村,传家风后人村庄中建祠  

相传,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时,何氏先祖从明城镇塘际村外出迁徙,突逢山洪爆发,沧江河水泛滥成灾,四周的平地顿时变成水泽,唯有一片土塱因地势高而避免被洪水侵袭,于是何氏先祖便在此地落脚建村,并娶了一名当地的张氏女子为妻,因村子远望如塱上之锦,遂取名“塱锦”,后取与“塱”同音的“朗”,简写成“朗锦村”。

这位何氏先祖名志大,虽然建村一事的许多细节已无从考证,但何氏一族的确自落户朗锦村之后,便在此定居,未再迁徙。据村史资料,“从南至东是龙盆起伏山脉围绕,从西至北江水映隔是日月明朗”,在这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之下,何氏后人不断繁衍生息,发展至今。自开村以来,何氏一族多有考取功名入朝为官者,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等年代共出文武官员几十人,为朗锦村的人文历史作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嘉靖十五年 (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向皇帝上书《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疏》,请求将天子独享的祭祀始祖特权推广至天下百姓,得到了嘉靖帝的允许。此后,随着“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的诏令推行,大江南北的家庙、祠堂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何氏后人修建了村内现存年代最为久远的何氏宗祠。

据《高明祠堂与碑刻》所载,何氏宗祠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位于朗锦村东面,坐西向东,三间三进格局,左侧青云巷上书“思敬”,面阔13.4米,进深32.6米,堂中匾题曰:光远堂;祠联题曰:庐江世泽,翰苑家声。按照当时的礼法,何氏族人能够修建三进宗祠,说明当时朗锦村何氏先人已有较高功名。何氏宗祠在朗锦村的祠堂群中是地位最为重要的一座祠堂,处于“士”字短横的正中,正面的黑漆大门常年关闭,只有族内开展重大活动时才会打开。

“村内的每座祠堂,均有明确的宗亲关系。”熟悉朗锦村祠堂群历史的高明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区伟建介绍,何氏先祖何志大第三子号“西源”,现存的西源何公祠便是为了纪念他而建,西源的长子号“表山”,表山有两个儿子,分别号“媲鲁”与“仁轩”,村中的表山何公祠、媲鲁何公祠以及仁轩何公祠均与他们相关。

砖木瓦石,精美雕塑图像令人惊艳  

“朗锦村祠堂的结构大多是由众多精美的砖、木、瓦、石组成。”区伟建对记者说,“这里的祠堂均采用人字形硬山顶设计,墙角用花岗岩制作而成,并在墙角上堆砌青砖墙,有防水防潮的作用;祠堂前廊梁上有众多工艺精美、生动逼真的花鸟、瑞兽、人物木雕;祠堂顶部的瓦片以土瓦为主,瓦片底部釉白,两个瓦片中间用注满泥浆的瓦㼧固定,用来防止漏水;在屋檐下方的狮子石雕,有着吉祥、辟邪的寓意,此外在一些祠堂的墙楣处刻画着精美的壁画”。

 
朗锦村何氏祠堂群一角

何氏宗祠在建筑风格上与高明其他村落的祠堂大同小异,采用灰塑博古脊,青砖墙,花岗岩石墙脚,头门和前廊梁架为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其余为穿斗式结构。但与高明其他村落祠堂相比,何氏宗祠保存着众多的雕塑图像,在大门上方的脊木上就刻有数十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图像。这些人形态各异,虽然有的人物已模糊不清,有的头部缺失,但艺术水平已可见一斑。

 
仁轩何公祠上的彩色立体雕刻

位于村东边的媲鲁何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左青云巷上书“履忠”,右青云巷上书“行絮”,祠堂的木雕、灰塑、石雕都十分精美,墙楣有人物山水诗词壁画,前座顶脊原有雕群,虽有损毁,但仍可窥见当年神韵。分别位于村西边与村中部的表山何公祠和西源何公祠,始建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两座祠堂前廊均保存有工艺精美的夸、石、木雕,花鸟、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而现存最年轻的仁轩何公祠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位于朗锦村东面,在古村活化要求中进行了部分修葺,大门上方左右两侧的彩色立体雕刻重焕生机,栩栩如生。

 
何氏宗祠上的木雕,人物形态各异

活化升级,古祠堂焕发新活力  

建设祠堂最初的功能便是祭祀,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从而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是族众间的一条重要精神纽带。其次,祠堂还是村民重要的议事场所,族内如果有重大事情的商议,都会选择在祠堂内进行。除了祭祀与会议外,在从前,祠堂还承载着文化教育的功能,在祠堂内开设学堂,将祠堂变成传授知识的课堂。

此外,祠堂还为村里的重大活动提供了场所。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三,是朗锦村的“角仔节”,在这一天有着食“角仔”的传统民俗,每家每户的村民会聚集在朗锦村祠堂里,一齐动手包角仔。角仔是一种极具高明特色的传统美食,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角仔形状仿若元宝,有粘米角、糯米角、酥角等种类,口味有甜有咸,炸的是金元宝、蒸的是银元宝,寓意有金有银,寄托着村民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朗锦村是佛山市第二批活化升级的古村落,在2019年时入选了第五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经过祠堂群的全面修缮和古村落的活化升级,如今朗锦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提升。”区伟建表示,如今朗锦村的祠堂群经过活化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朗锦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表山何公祠如今是朗锦村党群服务站,同时也是村里的老人活动中心,不少爷爷奶奶在里面喝茶、闲聊、打牌;媲鲁何公祠如今是朗锦村的村史馆,记录着几百年来的辉煌与深厚的文化历史。

同时,在对朗锦村祠堂群全面修缮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祠堂面貌,用以发展旅游和休闲观光业,吸引了不少街坊、游客前来参观。这不仅加深人们对于祠堂文化、历史、建筑的了解,也让村民们提高了对祠堂的保护意识。(感谢高明地方志办公室提供本文资料)

【记者手记】

走进朗锦村,仿佛进入陶渊明笔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界,村民们或在门口闲聊家常,或在平地上翻晒稻谷。古朴的祠堂加上传统的广府民居,以及古门楼、古水井、古榕树,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见证并诉说着朗锦村几百年来的岁月变迁。祠堂承载着几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剔除传统宗族内容的糟粕,更好地发扬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文化内涵,也正是朗锦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林润祺)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