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院变身博物馆,老建筑活化主题沙龙探讨“广州案例”
2021-11-24 19:3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从“老记忆”到“新地标”,需要探索多元化的活化新路径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麻卫华
图/主办方提供

清代变身金融博物馆、老建筑焕发羊城新魅力、“国潮”IP活化岭南传统文化……

近日,从“老记忆”到“新地标”——老建筑活化主题研讨沙龙在岭南金融博物馆举办。

本次活动由广州金融发展服务中心(简称“广州金服”)及弯弓Digital联合主办,邀请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有关部门以及本土新锐品牌企业代表,进行探讨与分享。(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参加沙龙的嘉宾合影

古书院变身金融博物馆

在广州北京路文化旅游区内,有一座富有岭南建筑特色的清代古书院——庐江书院,历经两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如今变身金融文化新阵地——岭南金融博物馆,成为华南地区首家综合性金融博物馆。

据介绍,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历时七年,牵头完成了博物馆的整体改造筹建,期间用5年时间编写了123万字的《岭南金融史》,2年时间编写了16万字的《展览陈列大纲》,用1年9个月时间完成陈列布展工作。

岭南金融博物馆陈列设计还获得了第十二届设计博览会华鼎奖金奖。

岭南金融博物馆内景

“岭南金融博物馆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前身庐江书院古建筑本身的特色,因地制宜,在不破坏古建筑本体结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的新路径。”

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市管一级调研员王德昌在研讨会上指出,要充分利用传统的岭南建筑风格来感受历史文化的脉搏,真切体现出岭南特有的风格,将岭南金融和岭南建筑文化融为一体。

2018年来,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创新国有博物馆运营新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运营机构,在全国属开创之举。2019年4月11日,岭南金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老建筑打造岭南文化“新地标”

广州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历史文物保护和综合管理水平持续加强,遗产活化利用获得创新性发展。

截至“十三五”末,全市拥有3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2019年12月5日,广州市陈家祠、永庆坊、万木草堂和卧云庐等4处文物建筑入选国家文物局首次发布的《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

“近年来,广州不断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探讨文物活化利用模式的多样化。”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一级主任科员张晓思介绍,广州积极探讨“政府托管+企业资金”“政府统筹+专题博物馆”“政府支持+社会力量”等多种方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用于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

她表示,希望更多的品牌和企业对文物建筑进行活化利用,能够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广州案例。

主题研讨沙龙现场

“对于老建筑的活化、升级改造,我认为可以触发人们一些认同感跟归属感,形成一种新的人文价值。”哲迳建筑师事务所、灯塔文化、筑茶联合创始人方斐以“城市空间活力开发实践”为题,通过以点带面的持续创作,积极参与到广州历史街区的活化改造中,再现了岭南建筑的特色魅力。

国潮IP活化岭南传统文化

要让老建筑们焕发崭新生命力,传承优秀岭南文化,实现创新成果转化,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力量共同参与,探索多元化的活化新路径。

弯弓Digital、汇美集团、猫王收音机、喜茶等品牌企业代表围绕“潮牌眼中的老建筑”的主题,分别分享了品牌企业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创新融合、非遗活化等方面的经验,讨论氛围十分热烈。

分享者表示,传统文化正在以各种活泼新颖的形式,重新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如中国风服饰、国潮收音机、新式茶饮等。

与会者建议岭南金融博物馆以古建筑、传统文化为引,积极尝试文创产品开发、结合当下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类特色活动,吸引更多观众自发前来博物馆参观打卡。

王德昌希望,借助企业卓越的品牌效应,用“传承+创新”的新方式,让老建筑和历史文物活起来并“开口讲话”,加快促进“活老化新”的新理念、新技巧,切实发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

广州金服重点打造金融文化事业平台,以岭南金融博物馆为主阵地,有力整合社会多方优势资源,创新开展金融文化研学、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金融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岭南金融文化事业创新发展。

广州金服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叶军表示,下一步将紧扣“岭南+”,不断深化跨界品牌融合创新,打造更多金融文化精品项目,携手各品牌企业共同讲好岭南金融故事,传播岭南特色金融文化,营造优良的金融发展氛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