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5周年——“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指出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今年是《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印发5周年,让我们一起看看东莞这5年来河长制工作都做了什么主要工作,取得哪些成就,未来有什么打算。
一、东莞全面推行河长制5年来的主要工作
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从2016年开始,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全力促进改革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市领导亲自担任市级河长。明确由市委书记任市第一总河长、茅洲河第一河长,市长任市总河长、石马河第一河长,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等党政领导分别担任五大流域的市级河长,高位推进河长制工作落实。
市四套班子领导挂点督导重点河涌。为坚决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创新实行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挂点督办重点污染河涌治理,坚持每年挂点督导污染较严重、治理难度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重点河涌。建立健全三级河长体系。东莞全面建立市、镇、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每条河流都有了守护她的“河长”,全市共设立河长1044名、湖长33名,实现全市河湖管理保护责任全覆盖。
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共抓河湖大保护、生态大修复,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东莞碧道。制定了“一环一网、多廊串珠”的碧道建设总体布局,明确到2022年完成不少于350公里,到2025年完成不少于600公里,到2030年建设1000公里的碧道建设总体目标。
对污染河涌进行综合治理。按照“一镇一方案”、“一河一策”的思路,推进全市建成区和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对全市污染河涌进行综合整治,不断提升河涌水质,改善河流水生态环境。成立市水污染治理现场指挥部,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寒溪河、东江下游水污染治理现场指挥部,分流域对重点河流开展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水资源保护利用。编制《东莞市供水安全保障规划(2020-2035)》,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配套工程建设,建成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一期工程,着力构建东江西江、水库、水厂互联互通的供水格局。印发《东莞市“供水一张网”整合工作方案》,推进全市“供水一张网”建设。
建立健全基层河长考核制度。出台了《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试行)》《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河长巡查制度(试行)》等制度,在全省率先出台《东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责任追究和基层河长考核实施意见(试行)》;将水质考核评价纳入市河长制考核体系以及镇级河长个人考核体系;对基层河长开展述职评议,要求所有基层河长结合年度工作进行述职,随机抽取部分镇村级河长进行“面对面”述职。
开展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按照“河内(含滩地)无乱占乱建,两岸路通达”的要求,对全市669条河涌(1146段河段)两岸进行清理。对全市河道管理范围内182个砂场进行清理整治,取缔洗砂场,保留部分堆砂场和自用砂场。定期组织水陆两路例行巡查及深夜伏击,不定期加强夜间水事巡查执法。
二、东莞全面推行河长制5年来的主要成就
5年来,全市新建污水管网1.2万公里,已完成610条污染河涌的综合治理,22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并逐步实现“长制久清”。
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保持达标,茅洲河、石马河等重点流域水质全面达标, 2020年国省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
完成华阳湖18.3公里省级碧道试点建设,全市共完成碧道建设140多公里。河湖“清四乱”工作于2020年5月底全部通过核查销号,完成全市河道管理范围内182个砂场的清理整治工作,保留29个堆砂场、37个自用砂场,取缔全部洗砂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华阳湖国家级湿地公园荣登美丽中国先锋榜,生态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沙河海绵城市生态公园和一大批综合整治后的河湖碧道,成为市民亲水休闲游乐胜地,东莞市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在广东省2020年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中,我市排全省第5名,首次获得优秀等次,河长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三、东莞全面推行河长制下步计划
展望未来,东莞市将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围绕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目标,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促进全市河湖生态得到根本改善。以提升东莞的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实现人水和谐共生。逐步繁荣滨水经济和水文化,系统构建与东莞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与市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的水务高质量发展体系,为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和保障。
建设5个体系,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东莞市将建成水资源配置合理和高效利用网、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保障网、宜居宜业宜游的河湖健康保障网、秀水长清的万里碧道网、初具规模的水文化水经济带,一步一步把“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水资源配置合理和高效利用网。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为契机,打造“双源多点”(即东西江双水源为主、本地调蓄水库为辅)水资源配置格局。完成全市供水“一张网”建设,统筹全市供水工作,保障供水安全;加快现有供水老旧管网改造,每年改造不少于500公里,提高供水效率,保障供水品质。
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保障网。把防洪(潮)工程作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力争骨干河道堤防防洪(潮)标准普遍达50至100年一遇。编制《东莞市市区防洪排涝和内涝系统治理专项规划(2021-2035)》,加快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作,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宜居宜业宜游的河湖健康保障网。完善“三位一体”(即改善河湖水质、保护水域岸线、拓展滨水空间)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体系。进一步提升河湖水质,深入开展美丽河湖创建行动,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修复、生态改造,提升河湖水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连片水环境水生态建设,打造若干个千亩以上的城市湿地公园、十里以上的滨江生态廊道。
秀水长清的万里碧道网。按照“一环一网、多廊串珠”总体布局,以东江干流、东江南支流、东江北干流、石马河、茅洲河、东引运河和寒溪河等7条主干碧道建设为基础,同时开展水乡河网碧道建设。对碧道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岸边带景观绿化、慢行道和配套休憩设施建设等,到2022年,全市建设不少于350公里碧道;到2030年,碧道建成长度达到1000km,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幸福指数。初具规模的水文化水经济带。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巡河护水,树立爱水护水的榜样;建立河湖保护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巡河护水。大力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深入挖掘东引运河、水库等建设管理中的水文化元素,提高碧道、河涌治理等工程建设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以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滨海湾新区为示范,打造连片滨水产业,建设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为片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依托优美的滨水环境,重点吸引科技型企业,打造产业共享带,融入滨海景观活力长廊,打通滨海湾新区与长安、松山湖的产业联系,打造立足东莞、面向湾区、链接全球的制造业企业总部经济带。( 陶进进 陈举宗 李淑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