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黑暗里的光:评李兰妮新书《野地灵光》
2021-11-20 17:0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这本书,带给我们更多感慨,感动,这就是文学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文/刘玉琴

今天来开会之前,我在想李兰妮会不会来?结果她不但来了,而且看起来精神状态比想象中要好。

这本书看完以后,心情还是挺沉重的。李兰妮写完这本书,她自己又有亲身经历,看到她是今天这个灿烂的样子,感叹她的心理实在很强大,一般人做不到她这样。所以对这本书、对李兰妮首先表示致敬,然后才是祝贺。这本书看完以后有几点感受。(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作者不仅是作家,也是一位英雄,值得所有人尊重

现在随着新的理念、新的视域的不断增多和界限逐渐被打破,也随着跨文化跨学科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并增多,文学艺术也出现了许多超出以往经验的状况。虽然超出以往经验的内在情况各有不同,但这本关于精神疾病的专著、题材很独特的书,超出了我们以往的阅读经验,为我们带来新鲜而疼痛的阅读感受。它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艰难和疼痛。

从书中我们看到,人有时活着比死更为艰难,为作者嘘唏,更佩服作者的责任和勇气,她的自我牺牲精神就是一束光,让人看到野地里的希望。希望是任何时代都不曾熄灭的火,它会引领许多人跟着向前走下去。阅读中我们感到了一股悲壮性、英雄气,感受到一种精气神。

这本书是建立在个人亲历和个人体验基础上的纪实文学,也是一部疾病患者以自己为实验对象进行个体实验的科学日志。活着需要勇气,有的人仅仅为了活着就已竭尽全力。尽管如此,他们依然选择活着,这样的人相当于勇士、战士,他们当得起英雄的称号。

时代始终倡导讴歌英雄,像李兰妮这样的人,顽强活着,不仅自救还努力救人,持续做着抗抑郁的普及工作,这需要多大的坚强、善良和爱心才能做到。她很平凡,平凡到落入尘埃,但却在尘埃里开出花朵。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样的人也是英雄,当之无愧。

文艺作品的永恒价值在于对真善美的弘扬。这部作品引我们更关注作者、关注一个病患群体,更关注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不易。医院、医护都是病人的一束光,而更多时候,自救和选择生存,不放弃自己,更是一道耀眼的光。李兰妮点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别人不仅是病患,也包括正常人、健康者。

作者敢于承受各种非议和质疑,以自己为病例,勇敢地解剖自己,想把更多更好的人引渡到彼岸,这种大爱情怀的激励鼓舞作用,力量强大,真实感人。

这本书最动人之处,是从李兰妮的经历及生的顽强,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残酷和质地,看到了那么多人的挣扎和坚持,看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为宝贵的本相。由此,原本并不起眼的现实生活有了不凡的价值,也生发了更为向上向善的真诚愿望。这本书的社会价值大于文学价值的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所以李兰妮以一己之力,传递爱和希望的火炬,这本身就是一种向上向善、难能可贵的精神力量。她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痛,也是用生命书写这本书。这种勇于爱和生命的英雄值得我们敬重,尤其是一位女性,更加可贵。

对一个特殊群体的关注,使人间多了一些爱,多了一些走下去的动力

这部作品引我们更加关注一个特殊的群体和相关的知识、理念。仅此而言,作品开拓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这本书超出了常规的题材选择和表达路径。

它不是设计的结果和计划完成的结果,它是文学很难抵达的领域,也不是可以预设的计划项目。它是艰难痛苦甚至残酷的生命旅程,是痛心时的精神坚持,是遭遇黑暗时的寻光而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遭遇,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所以它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伤痛感。

与此同时,李兰妮以宽广的视角,对住院治疗过程和对精神病院的观察体验,对世界精神医学史和中国精神病院历史重要节点的梳理,呈现了精神病人的苦痛和生活状态;对精神疾病的生理、病理、心理及社会因素进行深入思考,展现了一个有关精神病患者的另类世界。

她用深入第一现场零距离的创作方法,以史料纪实与病理档案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痛并感受着这个沉默而边缘的群体的忧欢苦乐,揭开笼罩其上的误读与偏见。她笔下的世界大多数人一生无法抵达,因而呈现的价值尤其可贵。

李兰妮选择住进精神病院,作者为治疗抑郁症,也为了解心理患者这个特殊群体真实状态,先后辗转南北两所业界著名的精神病院——广州惠爱医院和北大六院住院治疗。

书中,作者一方面描述了自己的求医住院经历,如何与世俗观念、疾病作斗争,通过求医过程中身体、心理的变化,展现一个心理疾病患者饱受折磨又不甘放弃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又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同时住院的病友,以及亲人和医护的生存和现况,以求更深层地探究每一个个体发病的原因,介绍当前心理治疗的现状,以及对未来实施更加科学有效心理治疗的希冀。

作者对病人的苦痛和生活状态包括生存情形的描述,对精神疾病的生理、病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分析思考,尤其是一些深刻精到的表达,令人心动,如:疗人身体之伤,救人灵魂之苦。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和人格,值得尊重。对身体的疗救和对灵魂的疗救缺一不可。病人们痛苦绝望的心灵,需要医生用爱心之光去照亮等等。不是亲身经历,可能不会这么言真意切,富有心灵的震撼力。

作品缜密、详实、客观,结构独特。老照片、医学选摘、历史闪回、注解几个部分融合运用,在历史与现实交织并行,病案与病理相辅相成。

在这种结构中,李兰妮深刻展现了社会习俗对精神病人这一特殊群体从排斥到包容的变化过程;展现了精神病医院医生及陪护人员的艰辛工作;展现了国家在精神病治疗方面所做出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精神病学的发展过程,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观念的变化、中国日益高度重视的时代气息。

书中许多资料、文献、照片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这本书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心理精神方面体验式读物,也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和科学普及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学研究价值。它自身形成了有机链条,从生物心理社会多个方面解释精神疾病的产生及心灵之痛。对社会上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家属以及专业机构都有涉及。这样的作品实为不易,积极刚健向上,向更多人发出了光。

爱和精神安全,是作者提出的观点,折射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看完这本书我感到很惊奇的是,看一看、想一想身边的人,包括曾经的一些人和事,可能都是带有一种精神障碍方面、或者畸形心理的表现。许多人的文化心理、生理表征,有时候我们不可能全面观察和体会得到。深入精神病院,也不仅仅是作家走进去,就可以写出来,李兰妮的叙事视角和她的表述方式,包括她的真诚、勇敢、勇气,都让人十分敬佩。

这种病是一种现代病,很多人或许带有很大的遮蔽性,无法清晰辨别。李兰妮怀着深切的悲悯和温情,带着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拯救和医治人类灵魂疾病的美好愿望,唤醒每一个人关注精神健康比关注身体健康更重要,提出了“精神安全”才能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课题。

这个课题有其深刻意义,直接将精神与生命相连接,在李兰妮看来,精神之痛,最重要的是要为病人注入“心灵”的良药,有时候理解和鼓励,关爱和宽容胜于药物的治疗。这可能是最寻常也是最透彻的思考。

面对精神障碍疾病,有的人如同坠入黑暗的深谷,唯有爱能拯救人的灵魂。爱给了李兰妮强大的精神力量。她希望每个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让这世界充满爱。这样的呼唤催人泪下,有悲痛的力量。

生命是脆弱的,同时也是顽强的。以嘉约翰为首的心理精神治疗医生就是照在病人身上的一缕光,用物理疗法加心理疏导的方法,不断探索,不离不弃地治疗,用一颗赤诚之心,照亮了他们的世界,点亮了他们的生活。李兰妮的《野地灵光》,是一部向嘉约翰大医博爱精神的致敬之作。

从一定意义上说,李兰妮的亲身经历或许更具有说服力,更显示了身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传播爱,倡导精神安全,到希望有更多的病友或者社会上更多的抑郁症患者能够勇敢面对现实,作者努力为精神病人争取更多正当权利。强烈的悲悯情怀和人文关怀具备了超越文学的社会价值。

通过李兰妮的书,我们对精神病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人间的爱又多了一些传递的手,这是作者的功德,它将在以后的岁月显示更加充分的意义。这本书,带给我们更多感慨,感动,这就是文学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文学在精神的生长中再次绽放。

(作者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高级编辑。)

【链接】

李兰妮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深圳作协主席

1983年调入深圳报社任编辑。1984年任深圳作协副主席。1985年任深圳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

文学作品代表作:长篇纪实文学《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长篇纪实文学《我因思爱成病——狗医生周乐乐和病人李兰妮》、长篇纪实文学《野地灵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作品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旷野无人》于2009年入选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文学名著系列。被翻译为法文版、英文版,分别在巴黎、伦敦等地出版发行。《野地灵光》入选2021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原文发表于2021年12月12日《羊城晚报》A6版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编辑 | 黎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