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家齐聚广州,共论法治化营商环境与高质量发展!
2021-11-17 19:0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第三十三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在广州召开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如何构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城市公共安全防控及法律应对如何完善?如何为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提供更完善的法律保障?人工智能法律应用如何落地……

11月17日,第三十三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在广州召开,以“新理念•新格局:法治化营商环境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法学法律界专家、高校学者、行业精英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参加论坛。

微信图片_20211117165004.jpg

此次论坛设置1个主论坛和4个平行分论坛。主论坛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软实力”为主题,分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线上),广东省法学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石佑启教授,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罗培新教授(线上)作主旨演讲。4个分论坛分别围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法律保障与反垄断规制”“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的法律保障”“涉外法治体系建设与制度型开放路径”“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及法律应对”展开研讨。

“广州和上海都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标杆城市。两个城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互学互鉴。”罗培新教授指出,广州率先在全国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创新推出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海外责任险;制定全球首个互联网仲裁标准;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区块链平台,探索破解跨区域数据共享难、CA证书互认难等问题……这些切实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广州的营商环境,值得上海学习借鉴。

“大数据分析表明,2018年-2020年间,涉及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决案件虽然只占全部案件的3.6%,但其社会关注度高达72%。”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栾媛表示,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反不正当竞争法“互联网专条”存在类型化条款适用范围窄、兜底条款缺乏实质性要素、利益保护失衡等问题,急需补充解决。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指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营造宜商宜业的政策法律环境、打造透明规范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到提升公平公正的执法司法环境、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亟需科学理论的指引、重视制度的创新、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

此外,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交流互通,论坛特邀香港女律师协会国际主席及另类争议解决方案主席、全国妇联香港特邀代表萧詠仪,澳门法学协进会会长李焕江和澳门法律交流协进会会长黄景禧等港澳嘉宾发言。

当天论坛上还为优秀论文作者及优秀组织单位颁奖。据悉,本届论坛共征集论文2997篇,经各副省级城市初审推荐,并经中国法学会组织专家双匿名评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丁庭威《互联网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视角下消费者权益保障问题的再思考》等10篇论文获一等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朱最新《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的现状、困境与路径完善》等30篇论文获二等奖;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李万强、刘静《贸易协定中国有企业规则的发展与中国应对》等60篇论文获三等奖。

据悉,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为中国法学会七大区域法治论坛之一,由中国法学会指导,大连、杭州、武汉、广州、深圳、宁波、青岛、厦门、哈尔滨、西安、沈阳、南京、成都、济南、长春等15个副省级城市法学会共同主办。本届论坛由广州市法学会承办。闭幕式上举行了论坛交接(接旗)仪式,宣告第三十四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将在深圳召开。(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