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家正视当代艺术变革,李纲携“元素”作品亮相广东美术馆
2021-11-12 20:5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以现成物、影像与灯光装置等形式,他从内及外串联起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多义表达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曾睿洁

11月12日,由广东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元素——李纲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拓宽水墨画的边界

广东美术馆原拓展部主任、艺术家李纲的创作,从最早“水墨位元”的历次图形实验,到本次展览作为主体呈现的“胶片像素”之综合装置集成,其中隐藏了一条以“媒介变异”为进程主导的历史线索——通过媒介的突变与异化,左冲右突、不断地寻找自身语言。

展览总监、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此次“元素”展览,横向梳理了艺术家实践的发展脉络,对于李纲来说同时也是一种回归。

展览现场

早年,李纲的艺术创作起步于水墨,随着不断对当代水墨语言的变革之外,他逐渐将表达扩张到了现成品、影像以及行为。

在他的水墨作品实验中,逐渐形成了个人的构成风格,将点、线间的对比和叠加赋予人格和情感化,在占据和留白的抽象平衡间,潜藏了东方智慧中圆融的世界观。

随着观念的推演,艺术家不断尝试着拓宽水墨的边界,同时也在尝试拓宽表达的边界。于是,形式重新回归成为原始的元素,而元素再不断幻化和衍生,随着现成物、影像、行为的加入,成为多种表达的媒介。

王绍强认为,这既可以视为是李纲本人的艺术经验的探索,亦可作为当代艺术内在发展的现象观察。

突破媒介变革方向

在本次展览中,李纲以现成物、影像与灯光装置等形式,延续其以水墨介入城市、社会和历史现实的创作脉络,从内及外串联了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多义表达。

展厅被搭建为昏暗的霓虹灯环境,展示一些被保鲜膜缠裹的老物品,包括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电影杂志等。霓虹灯是八九十年代夜总会、卡拉OK厅的标志,李纲借此建构一个植根于集体记忆的“博物馆”。

展览现场

在打造霓虹灯时,他用丙烯在塑料胶片上划上痕迹,和胶片电影中的水墨符号形成呼应。

展览横向梳理了李纲创作实践的发展脉络,展览中李纲的“元素”与“记忆”有关。它是《水墨元素》中抽象的形式符号,是《胶片元素》《既轻又重》中具有年代跨度的线条,又是《旧时元素》中包裹、覆盖的薄膜。

媒材实验《既轻又重》

其中,影像新作《既轻又重》,则是他最新的一次媒材实验。影像作品《既轻又重》,原片拍摄于1980年代,片长8分钟。据李纲介绍,这是一部关于如何改造化粪池的城市建设类科教纪录片。

“那个时候,电影院在正式放映电影前,都会先播放一些关于防治病虫害、城市改造等等题材的普及型科教片,我是从网上寻得这片子的,原作者已经找不到了,但在我的作品里,这段影像中那些确凿的内容和情景其实并不重要,它仅仅象征着一些模糊的时代记忆。”

该作代表李纲近年创作的特点:从基础的图之“元”到突变的像之“素”。策展人曹恺认为,在美术馆放映的《既轻又重》仅仅是基本展示模式,作品的内在语意将跟随放映空间的变迁而改变,这或许将成为李纲在媒介变革方向的下一个突破点。

展览将持续至12月3日。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