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11月6日下午,贾樟柯导演监制的新文化项目《背后是中国·遇见1%》首映仪式在广州市海珠区广州塔金逸空中影城举行。该影片以纪录片的全新形式和电影人的独特视角,探索、发现、传播社会各领域1%独立个体背后的时代命题、精神和力量,被业界赞为贾樟柯继《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和平遥国际电影节后为中国文化领域献出的第三场思想盛宴。
重塑文化价值新叙事
“在疫情的背景里,人和人之间这种面对面、各国艺术家与各国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有所减弱。这要求我们怀抱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信念,用文化做连接,用影像做桥梁,彼此之间通过艺术这样一个潜在的情感沟通方法去理解对方。”贾樟柯如是解释创作《背后是中国·遇见1%》的初衷。
贾樟柯表示,在互联网语境的快速更迭下,需要通过更多元的方式为每个个体提供与时代共生共进的稀缺价值和精神力量,《背后是中国》系列电影式人文纪录片就是其中一种尝试。
纪录片先锋模式探索
放眼当下人文纪录片相对成熟的文化市场,如何探索构建文化产品的创新物种?《遇见1%》作为《背后是中国》系列人文纪录片的开端,通过碰撞和了解各行各业的最新思想动态,将焦点和目光放在了具有时代符号、改革引领、价值重塑的中国各领域1%的个体上,捕捉其生命经验背后的群体生态、时代命题、精神力量,呈现时代变革过程中的新鲜思想,并以此传递更多元的人文价值。
比如,中国当代知名雕塑艺术家付小桐探寻隐匿于作品背后的局部文化现象与时代特性之间的联系;知名乡土作家梁鸿多年潜心研究乡土文学与乡土中国的关系。据了解,未来《遇见1%》还将持续挖掘社会不同圈层具有代表性的价值个体,挖掘其背后的价值符号,比如潮玩空间主理人李铮、装置艺术设计师易燃、中国先锋摇滚乐队痛仰乐队等,通过个体经验的表述,延展从个体向群体、群体到社会命题的观察和思考。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给予了贾樟柯创作《背后是中国》系列人文纪录片的驱动。在《遇见1%》中,贾樟柯尝试以“纪录&电影”的先锋模式,进行“剧集式内容”的研发和创作,通过电影的叙述方式和表达重塑纪录片形式,以现场自然感知来决定以何种拍摄剪辑风格。
如今的《遇见1%》采用了章节式的平行非线性结构,对故事叙述形成多面性的映照。
构筑时代精神索引
一直以来,贾樟柯致力于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与个体的人生感受,并形成了具有独特符号的个人风格。在外界看来,其影像世界也是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
贾樟柯在《遇见1%》中便紧扣精神交锋与价值挖掘,将对时代的思辨和感受,以人物诠释的方式融入到了这部纪录片中。贾樟柯说:“我相信坚持对于自己认同的价值观的尊敬,它会最终改变这个世界。”
在广州的首映礼上,观众普遍认为,改革开放后,大众在物质层面已得到相当满足,在此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不断突破物质窗口,将视线聚焦于精神与文化的价值汲取。而《背后是中国·遇见1%》正是在中国14亿大众中寻找具体生动的案例,让个体讲述他们在时代里的遭遇,呈现其在新背景中激流勇进的力量。(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主办方提供
责编 | 邵梓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