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修复重建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2021-11-06 18:2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交通意外导致需要修复重建的患者群体显著上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李梅
图/受访者提供

“工作引起的手外伤修复在减少,交通事故、肿瘤手术后的修复越来越多。”11月6日,广东省修复重建外科学会第七届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和平论坛》特殊类型创面修复学术研讨会在举办。羊城晚报记者从会议中获悉,广东修复重建水平走在全国前列,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变化,修复重建患者的人群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大会开幕

从关注“存活”“外形”,到关注“功能”“美观”

修复重建外科对很多读者还比较陌生。广东省修复重建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广州和平骨科医院院长黄东介绍,修复重建外科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型学科,涵盖了显微外科、数字化外科、组织工程技术等多个前沿学科。

修复重建外科是通过外科手术或者组织移植的手段,对人体组织、器官的缺损、畸形,进行修复和再造,以及对正常人形体的再塑造,达到形态的改善和美化及功能的重建。常见的病种有:骨与关节损伤,畸形、器官及软组织缺损、周围神经损伤、运动损伤等。修复重建就是帮助这些患者“伤者不残、残者不废”。

黄东

黄东介绍,近年来,随着修复重建外科相关领域如解剖学、数字医学、3d打印等的飞跃进步,修复重建外科从以前的“挽救生命和肢体”“重视外形”,跨越到“修复组织的外形,同时要注重供体的损伤,更要让重建的部位恢复良好的功能”。

广州和平骨医院创伤显微外科五区主任江吉勇补充,修复重建手术也在从“显微”向“超级显微”发展,比如一个小关节镜的粗细只有两毫米,另外手术中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越来越多。比如女性患者需要取一个皮瓣移植到需要修复重建的部位,至于从哪里取皮瓣,以前会考虑患者穿上衣服时看不到疤痕,现在则考虑患者将来穿比基尼时也看不到明显疤痕,这意味着取的位置则更加隐蔽。

广东走在全国前列,患者群体悄然变了

黄东介绍,广东省修复重建相关专业遍布很广,发展很快,群众基础好,相关专业在不同医院蓬勃发展,广东省修复重建外科各专业无论发展规模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其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整形外科、骨科、手外科、创伤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多学科的联合发展,也推动了全国修复重建外科事业的进步。

江吉勇介绍,在过去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手外伤占修复重建患者人群的60%—70%,现在随着工业设备及生产技术的进步,目前手外伤的发病机率较前明显降低,约占30%。

但是,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出行方式的改变,特别是电动自行车驾驶者的显著增多,交通意外导致需要修复重建的患者群体显著上升。另外,环境因素及饮食习惯调整,一些肿瘤手术后需要重建的病例数量也在上升,比如嚼槟榔引起的口腔癌,患者手术后把命保住了,但外形、功能的恢复仍然离不开修复重建手术。

显微外科技能培训中心揭牌

此次会议由广东省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联合主办,广州和平骨科医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修复重建外科、手外科、骨科等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日前,广州和平骨科医院被认定为“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技能培训中心”。会上,举行了显微外科技能培训中心的揭牌仪式。中国医师协会显微外科医师分会会长赵德伟教授、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劳杰教授等专家领导共同为显微外科技能培训中心揭牌。

广州和平骨科医院早在1998年便成功开展了广东省第一例、世界第十二例十指断指再植手术,在断指(肢)再植再造、显微修复、慢性创面修复、先后天畸形矫正方面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在3岁以下婴幼儿断指再植、指尖离断再植、手指多段离断再植、双手十指离断再植等复杂严重及罕见病例的再植等方面得到同行的一致认可,在手指再造及游离皮瓣移植手术方面也在省内名列前茅。

广州和平骨科医院显微外科技能培训中心的揭牌,充分表明了医院多年来在显微外科领域的工作成果和技术创新已经获得全国业界专家的认可。(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许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