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九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的南雄市古墟场,是由三条街道形成一个大三角形。一到逢墟日,这里真是进出都拥挤。
人们把家里种的辣椒、茄子、黄瓜、土豆都拿到墟上卖,有的几毛钱一斤,有的几分钱一斤。一些小贩则将以前在国营商店才买得到的东西搬了过来,衣服、鞋子、化妆品,琳琅满目。
来交易的人多了,这个三角形的狭窄小墟场就不得不扩大发展——政府便着手打造了第二个墟场。
新墟场设在进山门林场的开阔地,就在323号线国道下面,吸引众多商户在此买地建房,自用或出租。
很快,这里盖起了四栋砖木结构的大楼,一栋卖鱼卖肉,一栋卖衣服、鞋子,一栋卖日用百货,一栋是各种小食店。卖菜的都在大街两旁摆摊。一到三、六、九日的逢墟日,整个墟场人来车往,卖菜的都找不到地方落脚。
我那时正年轻,父母叫人给我说媒,相亲地就约在墟场。
到约定时间,远远看见媒婆带一漂亮姑娘朝我走来,我一激动想跑过去,却把几位老阿婆摆卖的黄豆、青豆、鸡蛋都踢翻、踩烂了。那几位阿婆拉住我,我只得赔了些钱才得以脱身。
和姑娘见面后,我非常喜欢,又在小食店一起吃了饭。那时的小食店可是相亲的好地方,边上树木参天,环境好,离卖场也稍远些。相亲的人如果同意,都会约在那里吃个饭。
可惜到最后,那姑娘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终究没了下文,让我伤心了好些日子。
随着市场形势的发展,山门林场的主街道也嫌太窄了,2000年后,政府又在镇政府旁边弄一片开阔地,再开发一个新墟场。
这个市场做好后,像一个大大的“回”字,街道四通八达,居民区也就在市场四周,在政府不断投资的升级改造下,不仅把厕所装修得非常干净漂亮,活禽销售也都安排在市场外边,让整个市场更环保并利于防疫。
只是市场太大,一些在外打工回来的乡亲每每抱怨:“墟场变化真大,现在找个卖鱼、卖鸡鸭的都要找半天。”
但这一点不影响墟场的生意兴隆,你听,这边衣服摊上摊主大声招呼顾客:“衣服一件98元,要发不离8!”你看,那边流动商贩也在赚吆喝:“走过路过别错过,降价了,降价了,黄金当铁卖了……”
那场面,真让人难忘。(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乡音”征文》栏目欢迎投稿。
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
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并请提供详细个人信息。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