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羊城攻略(ID:birdguys)
在广州最热闹的北京路以西、
泰康路以北、高第街以南
有条不起眼的巷子叫“木排头”
木排头 历史的见证者
木排头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宽约3米的窄窄巷子。而关于木排头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朝时期。
据载,宋朝时期的珠江江面很宽,江上有从上游放落的木排,顺流而下漂到下游贩卖。
木排头在珠江北岸,因为地理位置适合常年泊放木排,故名“木排头”。
隔壁就是太平沙、高第街,旧时相对富裕的人都居住在这一带。当时起义路口有间百年老字号茶楼“新陶芳”,是富人们聚会谈生意的据点,故旧时还曾有民谣:“冇钱木排头,有钱新陶芳”。
民初,泰康路拆城墙建路后,地处内街的木排头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苦力劳动者的集中地。
抓住商机的商家开始在这一带开了很多专门做廉价快餐的大排档,“木排头”也逐渐变成苦力劳动者的食堂。
那句民谣,其实也道出了当时劳工们的“揾食艰难”。
木排头的北侧有大量的民国洋楼,虽残缺却风韵犹存,这些小洋楼的一砖一瓦都在追述着昔日的繁华。在木排头附近,还有一些老街巷。位于木排头西边的水母湾,历史最悠久的大概就是它的街名了。千年以前,珠江两岸曾聚集了大量水母,又有河岸岸线造成的弯位,故名”水母湾“。当年同盟会也曾在水母湾设立美洲分会,作为越秀区登记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水母湾同盟会会馆旧址一直保留至今。
老旧杂乱 却又含情脉脉
木排头一带身处越秀老城区,与流光溢彩的北京路近在咫尺,但又保留着居民区的烟火气息。见惯了CBD的繁华,很难想象,现在还有居民区仍保留着这样的砖木混合式老旧房屋。红砖、混凝土护栏、旧绿门窗、斑驳墙面、高陡斜窄的楼梯........还有充满年代感的旧式邮箱、木质座椅、各式各样的老式单车........
走在小巷里,两边都是民生小店,有卖水果冻肉蔬菜、日杂百货、鸡鸭鱼肉........还有理发店、五金店、照相馆........店面虽然简陋,却为街坊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街边的缝纫机还在营业着。裁缝阿姨脚踩踏板,眼睛紧盯着针头,手上也不停下,不一会儿便已经走完线。巷子里剪头发的阿姨,撑起遮阳伞,摆着摊子。这样的路边发廊,方便又快捷。由于靠近及第街,许多居民楼一楼都出租给附近的商户当仓库。虽然木排头已逐渐沉寂,但留在这里的人,依旧保持热爱,认真生活。
无论早晚,这里都能看到商户拉货的身影,小推车被伙计推得咕噜噜作响,不时打破街上的沉寂。忙碌了一上午的摊主,在接待完顾客后,终于坐下来,安静地吃一顿饭。街边的店主开着店铺敞开门,坐在矮凳上和路过的亲友唠唠嗑,享受下午的娴静时光。附近的住户牵着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老狗,溜遍街头巷尾。一人一狗,岁月静好。卖瓜的老伯丢下自己的菜摊,挂上“暂停服务”的牌子,不知溜到哪打瞌睡去了。而小朋友们放学,无疑是老街最热闹的时候。孩子们叽叽喳喳,跟家长说着今天在幼儿园的遇到的趣事。生活在这里的,还有软萌的猫猫。虽身处闹市之外,却镜头感十足,因此阿叔还笑称:”我们家的猫上过电视的。“
这些小店 来了就别错过
这些店或许没有高档舒适的环境,没有精致出色的摆盘,但却有家人朋友般的亲切感。在木排头的巷子里,有这么一家便宜又有特色的汤粉店。配料任选,即点即煮,老板将配料、粉面夹进锅炉,用明火滚几分钟,一碗热辣辣的大窝粉就出炉了。值得一提的是,它有两家店面,一间白天营业,一间晚上营业,白天营业的店铺转个角就到,不要走错哦!成记的店面藏在西横街的巷子里,鸡蛋、肠仔、猪肉、鱼片等各式各样食材配料整齐地摆放在桌面,价格更是实惠到惊。
到手的猪肉肠粉很实在,被酱油浸润的肠粉再配上辣椒酱,入口爆香的口感也太特别了,没吃过的必须来试一试~
地址:泰康路沙洲巷4-10号(近海珠广场,广州宾馆,往北京路方向)盈旺小厨虽不在巷子里,却也是老广的“磨牙地”。这家老牌菜馆藏在泰康路拐角处,主打台山风味小炒、应季海鲜。
环境虽然一般,但口味地道,性价比极高,重点推荐灵魂黄鳝饭哦!
秒杀众多老字号的超记煲仔饭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煲仔饭都是现点现煲,有大块的锅巴却又不会很糊。如果觉得酱汁少了,每个桌上都备着酱油,可自行添加。但是不建议周末上门品尝,因为真的要排很长的队!
店铺在北京路附近的一个小巷里,装修格局和小时候的炸串奶茶店特别相似。平均3元一串,价格实惠。店内还有供应一些潮汕的粿条、菜粿等特色食物,炸出来的食物又香又脆,糯糯唧唧的年糕串还能拉丝,喜欢吃炸串的羊粉不容错过!藏在泰康路后面的木排头,就像是广州的一片净土。
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发展变化,这里好像拥有着自己的“小天地”。
而比起壮观的摩天大楼,这种老旧的街巷或许更能代表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