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稔山陈氏家族因盐而旺 海岛渔民上岸建村立社
2021-10-30 10:3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古代盐业扩张,塑造惠州沿海社会形态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段雪玉 汪洁 

制图/杜卉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10月29日版面图

【编者按】

盐为百味之首,古人“煮海为盐”,翻开了社会生产历史中的一大壮丽篇章。明清时期,惠州千年古盐场淡水场盛极一时,并随着生产规模扩张析出碧甲栅和大洲场(栅),确立三盐场(栅)鼎立的生产格局。

碧甲栅和大洲场位于今惠州惠东稔山、吉隆一带,明清时期盐业扩张,深远地影响了当地沿海村落的社会形态变迁:范和、长排等古村不少居民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了对富饶的渔盐资源的控制和垄断,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漏主;大洲场以大洲岛(今盐洲岛)为中心,明后期渔民陆续上岸拓殖盐田,建立起发达的盐业村落。记者走访发现,旧时渔盐丰饶、盐田遍地的盐洲岛,如今凭借秀美的海岛风光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热地。

惠州沿海盐业扩张如何一步步走向“家族经营”?本期《惠州文脉》依托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人民政府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盐业课题调研报告,并结合文献史料、实地走访等方式,追溯旧时盐场(栅)所在盐业村落的氏族演变,阐述明清时期淡水场盐业扩张对沿海村落社会形态演变的重大影响。(陈丽媛)  

陈氏家族与碧甲栅盐业同步发展

据清末盐法志书记载:“碧甲场坐落惠阳县属范和冈乡,离县城一百二十里,管理盐田分三厂,左循海坝经芙蓉乡、圆墩乡至红石湾、大石湾等处约二十里归范和厂;右循海坝经大墩、稔山、王公前等处直至崩山地方约八里有奇,并大墩隔海之蟹洲、黄施洲、三连洲三处归稔山厂;又离场西向八十里之盐田归蔴田厂,东西约八九十里,均距县城一百二十里。”这条史料提供了清末民国时期碧甲场地理方位的详细信息,即位于今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大墩、芙蓉村和长排村等村。

稔山镇位于稔平半岛西北部,依山傍海。明代设内外管巡检司于饭罗冈。清同治年间改归平政巡检司管辖(驻范和冈)。碧甲场委员署在范和冈。今稔山镇从事盐业的村落主要有稔山社区、大埔屯社区、范和村、芙蓉村、长排村和大墩村,各村姓氏族群对定居于此的最早记忆始自宋代。以渔业为主的船澳村地处大亚湾亚婆角海岸,相传南宋末帝昺逃亡时避难于此。文天祥也曾于此地练兵五个月。规模最大的范和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潮州潮阳县一带渔民因年关躲债漂泊来到范和。后又有部分人从粤东兴梅地区迁来。高、王、郭姓相传于宋末元初落籍范和,陈姓于元末明初迁入罗冈围,钟姓于清初迁入吉塘围,欧姓和吴姓都是明末清初分别迁入山顶下和关帝父。1704-1715年,有大鹏守备协标右营官兵548人进驻饭罗冈。”

稔山范和村旧时是发达的盐业村 惠东新闻中心 供图

不过,这些盐业为主的村落有的杂姓多至50余个,陈姓始终是各村大姓。笔者团队于2019年年初在稔山范和村和长排村展开调研,期间搜集到两种共计5本陈氏族谱:一是范和村、芙蓉村陈氏,有《福建莆田浮山陈氏族谱》(2013修)、《惠东稔山芙蓉陈氏族谱》(2015年修)、《诒远堂陈氏三房族谱》;二是长排村、大墩村的陈氏,有《稔山长排、大墩陈氏族谱》(1992年修)、《广东省澄海县澄城沟下池陈氏族谱》(1991年修)。根据族谱记载,两个陈氏并不同宗,各有渊源。

范和村、芙蓉村《福建莆田浮山陈氏族谱》《惠东稔山芙蓉陈氏族谱》记载,其先世出自河南淮阳,唐陈遇后裔举家渡江南,后入闽居住莆田,成为陈氏浮山派入莆田始迁祖。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入迁稔山开基祖第一世陈从仕(陈从周)获赐进士,派任循州郑,后迁任候补博罗县正堂。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张寒判占领博罗县城,从周公因此自解弃之,回闽时经过稔山,爱其山水形势,遂定居于此,成为范和、芙蓉陈氏始祖。从周公生三子:获位、获禄、获寿。长子奉命与母亲携妹妹回原籍继承祖业,次子获禄到“箩冈围”(罗冈围)定居,从仕公与三子到芙蓉立业。后四世祖隆基公携家眷在罗冈围外东山边下一处地方分居立业,取名“三角聚”(三角市)。故范和、芙蓉陈氏自元末明初以来发展为一祖三地:芙蓉陈氏“雍熙堂”,范和南门罗冈围陈氏“诒远堂”,范和三角市陈氏“锡庆堂”,传至今已有二十四代。

二世祖获禄公与获寿公定居稔山范和、芙蓉时,“兄弟勤苦儒业,(从仕)公躬率工人辟地开荒,有良田千余亩,盐町二百余漏,遵承咸淡粮课注册输纳,编户名陈从周,奏米若干石”。陈氏定居范和、芙蓉,并非佣耕或贸易之无名之辈,谱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辛酉春三月,朝编赋役黄册,秋七月奉谕举孝弟力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获禄公遂偕弟获寿公同擢南京贡士。获禄公为人敦诚,友爱好善乐施,闾里乐其惠,故以乐字冠诸子侄也”。陈氏由元入明,开基祖陈从仕以弃官身份入稔山定居,二世祖兄弟二人入籍,有素封,奠定了明以降稔山陈氏掌控渔盐等丰富资源的大族地位。

不仅陈氏开基祖、二世祖积攒了良田、盐町等财富,其房系后代利用王朝鼎革之机,终扩张为清代碧甲栅的大盐漏主。其中,芙蓉三房后代珠古石公后裔十世祖第三支房自得公,外号“大头公”,生于清康熙九年(1671年),公胆识过人,有远见,拥有巨额家财。康熙年间带领族人集资围海建造盐田,从“烧灰港”海滩围至“大围港”一带,共筑海堤三千多米,可用地三四千亩,给族人后人用作建造盐田和开垦农田发展。同时还在村东边建造一座大书房,供族中子孙们读书,当地人称“芙蓉有个大目易,胜过他乡三个举”。

以上陈氏扩张盐业的事迹,与清乾隆时期碧甲栅因产量大增,由淡水场分出独立成栅的历史同步,乾隆时期碧甲栅场产达到58900余包。道光时期增产达68900余包。民国时期产量高达32万余石,合8万余包(1包400斤,每100斤1石)。可见,碧甲栅的盐田漏主主要由范和、芙蓉陈氏的祠堂祖尝或后代子孙掌控。

道光时期大洲场图(资料来源:道光《两广盐法志》)

长排、大墩陈氏入籍同姓大族获合法居住权

长排、大墩陈氏追溯自己的祖先来自福建莆田,元末明初迁至潮州澄海,做小生意维持生计。传至八世祖时居住县城沟下池一带,长房八世祖元勋公中进士,修进士第,宅第前有池塘环绕,名沟下池。《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长排、大墩陈氏族谱》追溯其在稔山开基祖陈氏三兄弟,“一世祖平洲公、易洲公、一五传讳(交洲公移居东莞桥头乡),于明嘉靖末年(约1566年)由潮州澄海县溝下池,挈家移居归善县平政司海洲角村(今惠东县稔山镇海洲村),创业垂统,世代繁衍,发展成为稔山一大陈氏家族”。

留在稔山开基并繁衍后代的实际是平洲公、易洲公两兄弟,其中平洲公传至三世祖居伍公为清康熙初年,“康熙元年(1662年),始自海洲角约林、李、洪、潘、苏、黎诸亲,共买长排围地,安土敦仁始基于此,围地载米八升,县在里一四甲陈从周户下,康熙三十年(1691年)收入里六四甲房癸孙户内”。这段记载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排、大墩陈氏与范和陈氏并非同祖,但在开基入籍时,将税粮登记在了范和、芙蓉陈从周户名之下。从州县的户籍登记来看,稔山范和、芙蓉、长排、大墩陈氏合用一个“陈从周”户名,为同一个陈氏。但在稔山各村陈氏后代来看,他们是不同宗的两个陈氏,二陈泾渭分明。

明嘉靖时期入籍的长排、大墩陈氏,借助入籍范和、芙蓉陈氏从而获得了在稔山合法居住权。从族谱来看,长排、大墩陈氏的扩张过程并不清晰,盐田的买卖事迹记载不详。不过,方志中有一段民国长排填海造盐田的记载,侧面反映了长排的盐业扩张比范和、芙蓉陈氏来得要晚:“民国时期,由于盐田有限,盐民为了生计,土法上马填海造盐田。当年,长排村的陈氏‘漏主’在稔山沿海一带填海造田,填海近100亩(630公亩)。”

综上所述,碧甲栅所在稔山范和、芙蓉、长排、大墩等盐业村落陈氏大族,利用王朝鼎革时机,通过户籍登记等手段,获得对盐田的合法所有权力。同时通过入籍本地同姓大族,取得合法居住权,并联合他姓合力开垦大围,从而奠定地方大族的地位。手段各异,但都实现了对富饶的渔盐资源的控制和垄断,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漏主。稔山碧甲栅的陈氏呈现不同于平海淡水场的历史过程。

盐业课题调研团队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不少村民保存着旧时的族谱分家书 汪洁 供图

盐业发展推动海岛渔民上岸定居

此外,笔者前些年对大洲场所在盐洲岛(今属惠东县黄埠镇)也做过田野考察。

盐洲岛鸟瞰图 惠东新闻中心 供图

据清末盐法志书记载:“大洲场坐落惠阳县东,相距约一百六十里,俗名盐洲。周围十三里有奇。原辖十厂,附场四厂,曰望京厂、白沙厂、大南厂、望斗厂,离场署二里曰三洲厂,三里曰下坑厂,八里曰东涌厂,十四里曰西涌厂,二十里曰沙桥厂,三十里曰小漠厂,以上共十处,均属该场所辖范围”。时广东广东盐场分为五等,大洲场为一等盐场。

盐洲“曾名大洲岛”,“在广东省惠东县考洲东南部,三洲水道与盐洲水道之间,扼洲洋出口,东南距大陆0.35公里。明万历年间岛上已有渔民定居开拓盐田,始名盐洲。后依其面积大于洲洋内其他岛改称大洲岛,1987年复名盐洲,南北长2.76公里,东西宽2.25公里,岸线长9.7公里,海拔4.4米,面积3.35平方公里。”“四周筑有16公里长防潮海堤。”“全岛大部分为盐田。”按行政区划,盐洲位于惠州市惠东县黄埠镇,该镇下辖沙埔、望京洲、壆头、联新、三洲、望斗、前寮、白沙、新渔、西冲、霞坑11个行政村。

较早注意到大洲岛历史的是刘志伟,他在1992年调查了大洲岛。刘志伟对大洲岛的信仰与社区关系做了专题研究。他认为,岛内市仔天后宫作为全岛祭祀中心,把大洲岛上13个自然村联结成一个自成体系的社区。而市仔天后宫与海口天后宫的紧密联系揭示出岛上居民由海上到陆上定居的历史。大洲居民最早的定居时间已不可考。现在岛上居民大多宣称明末清初来此定居。他曾见到一本手抄本《林氏族谱》记载林姓在大洲的开基祖是七世祖,而其父卒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因此七世祖迁入大洲当在万历、天启时期。不过,今大洲岛居民对祖先来此开基的回忆并不说明这些是大洲岛最早有人居住的年代。

大洲岛上有许多以姓氏全名的村,如李甲、唐甲、施甲、翁甲、丁厝、马厝等,但这些村的居民现在大多非原来用作村名的姓氏。刘志伟认为大洲历史上作为一个避风港,海上渔民来来往往,定居的时间不可能是同时的,在定居后的社区整合进程中,岛内各村也存在着家族或村落兴衰的过程。大洲岛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宗族组织的相对不发达,使得大洲岛上以神庙和神明祭祀为中心的地缘组织的作用比血缘组织更为重要,大洲岛的村落,是一种由许多来历不同的迁入者共同组成的村社的典型。

刘志伟对大洲岛的研究恰恰表明盐业是海上渔民上岸定居的重要经济原因,明后期广东东部海盐业的扩张趋势影响到这个深处考洲洋内的海上小岛,由于能够有效避免台风的肆虐,万历以后岛上逐渐有人开垦盐田,定居下来,一直到雍乾时期由于盐产高昂,从淡水场分出独立成栅:“设于前清雍正二年(1724年),由淡水场分派委员到场管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始设大使,专员另设大洲栅,以委员分任。乾隆五十年(1785年)裁大洲栅,并大洲场,遂相沿至今。其大洲栅故址因年久湮没,今不可考。”大洲岛上以神庙和神明祭祀为中心的地缘组织背后的推手无疑是明后期广东东部沿海地区盐业的持续扩张。

大亚湾盐场盐栅所在的村落,有着多元的历史过程。碧甲栅所在的稔山镇范和村、长排村,其中范和村大姓陈氏祖先于元末明初来此定居,随即开垦盐田,成为碧甲栅最大的漏主。长排村陈氏于明后期始迁入,通过在范和村陈氏的州县户籍登记获得合法身份,以及清初联合村内他姓修建大围等策略,也成为拥有碧甲栅盐田的大漏主。大洲场以大洲岛为中心,明后期渔民陆续上岸拓殖盐田,建立起大洲岛盐业村落,天后崇拜等民间信仰整合了岛上的盐业村落,使得岛内村落之间势均力敌,呈现了与淡水场、碧甲栅并不一致的盐业社会扩张过程。

【文脉走访】

盐洲岛:

昔日渔盐丰饶 今成旅游打卡地

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沿着211县道一路南下,跨过考洲洋,便来到盐洲岛。作为古代盐场大洲场所在,盐洲岛又名大洲岛,这里产盐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据考证,自明万历年间起,沿海一带渔民陆续上岛定居,盐业扩张发展成为逐水而居的渔民上岸定居的重要原因。

记者走访发现,明清时期繁盛一时的大洲场旧址已湮没多年,踪迹难寻。不过,昔日渔盐业发达、盐田遍布的盐洲岛,如今凭借绝美的海岛风光,成为各地游客热衷打卡的旅游热地。

去白沙村欣赏鹭鸟翩跹的红树林美景、到海岛滩涂感受浪漫的日落余晖、赴黑排角欣赏浪击礁石的特色地质景观、登观音山纵览盐洲岛全景和翩翩起舞的大风车……在网络上搜索“盐洲岛”,各类游记攻略、摄影指南琳琅满目,众多网络博主毫不吝啬对盐洲岛风光的溢美之词。不少广州、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的摄影爱好者还定期发起组团出游征集活动。

地处南海一隅的小小海岛,何以吸引众多游人、摄影师接踵而来?从高空俯瞰,盐洲岛位于惠东县东南部的黄埠镇,是内海考洲洋中的岛屿。基于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盐洲岛孕育了得天独厚的海岛旅游资源。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四面环海的盐洲岛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直到2013年盐洲大桥通车,此处的海岛风光、红树林美景、原生态海岛人文景观等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几年到盐洲岛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很多摄影爱好者组团前往白沙村的红树林观鸟赏日落,也有不少企业组织前来团建。”当地村民介绍,随着游客量增多,岛上不少村民开起了民宿,并通过开发出海观光、露营徒步等游玩服务项目增收。

记者走访发现,盐洲岛上还保留着少量盐田,如今被开发为“盐田基地”,对游客收费开放。据介绍,游客可在游览中感受旧时盐民蓄海水、晒收盐泥、过滤盐泥等传统晒盐工艺。

盐洲岛的日渐走红,是惠东县坚持山海统筹,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惠东抢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推动蓝色滨海、绿色生态、古色人文和红色革命旅游蓬勃发展。日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四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公示名单,惠东县榜上有名。

记者获悉,接下来惠东县将以滨海旅游为依托,保护利用黑排角的礁石、盐洲岛、考洲洋等天然资源,按照国家地质公园标准,打造以特色黑排角地质保护与科普展示为主导功能的地质公园。此外,惠东还将进一步依托考洲洋、红树林等优质生态资源,高标准建设盐洲红树林湿地公园,结合盐洲岛地域风情,打造环洋、环岛慢行系统,发展海岛养生休闲及精品民宿群落,将盐洲岛打造成为国际慢行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