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纳·维内与岭南花鸟并置:和美术馆同期呈现呼应时代潮流的中外形态
2021-10-24 21:1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探索崭新的艺术领域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日前,顺德和美术馆同期展出“贝纳·维内:单义游戏”及“时代风涛中的情致:和美术馆藏岭南花鸟画研究展”。

展览呈现了法国当代艺术家及数代广东国画名家,在不同时代不同艺术潮流下的自处和选择,呈现出他们如何“探索崭新的艺术领域”。

贝纳·维内:数学几何符号消解艺术隐喻

10月23日,“贝纳·维内:单义游戏”展览欢迎仪式于和美术馆举行。展览呈现了法国当代艺术家贝纳·维内跨越接近半世纪的艺术创作,将持续至2022年1月3日。

贝纳·维内通过视频表示,本次展示是他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呈现自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的艺术实践,包括早期的架上绘画。“它们是我艺术生涯的重要部分,通过数学和科学语言探索一个崭新的艺术领域。”

贝纳·维内通过视频致辞

贝纳·维内,1941年生于法国上普罗旺斯阿尔卑斯省,现生活、工作于美国纽约和法国勒梅。维内在世界各地参与了逾30个公共雕塑展览和项目,并曾获得巴黎市艺术大奖、法国最高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以及2016年国际雕塑中心授予的终身成就奖。

本次展览作品展示艺术家其代表性的钢结构雕塑与独特的数学语言绘画。钢结构雕塑《三条不确定的线》以户外装置的形式陈展在该馆的夹岸花园,其刚劲有力的线条和粗犷的金属质感仿佛在此打开了一个可穿越的异质空间。

钢结构雕塑作为贝纳维内的代表性系列雕塑作品,是维内在数学几何领域探索的延伸,也是关于一维线条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转换的一场实验。

《三条不确定的线》,贝纳·维内

据介绍,1983年,维内尝试用铝条以“不确定的线条”的手法,反复堆叠、缠绕成不规则的圆环,并制作了一件由三个金属铝环构成的雕塑模型。

由此,二维的墙面浮雕转变成了独立的三维雕塑,而这一雕塑手法也成为他日后的标志。其中代表钢结构雕塑《折线》、《弧线》以及《不确定的线》,也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自20世纪50年代起,哲学、语言学和文化理论的革新不断刺激着新的艺术实验,推动着现代艺术摆脱审美的束缚,朝观念艺术发展。

展览现场

作为对艺术潮流的呼应,贝纳·维内的创作始终专注于运用数学符码与图表,以消解艺术惯有的隐喻性和多义性,停留于画面所展现的数学逻辑本身。数学、模型、公式、符码、图表,这些象征理性与功能的元素正是贝纳·维内创作的材料,甚至是创作的目的本身。

岭南画人:时代风涛中的革命情怀

在和美术馆同期展出的,还是其馆藏的岭南花鸟画研究展“时代风涛中的情致”。展览聚焦于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几位岭南画家,呈现出广东画人对自处于时代大潮的另一种呼应。

展出共30余件馆藏作品,试图从历史源流、时代环境、绘画技法等多角度展现岭南花鸟画的魅力以及其为中国花鸟画历史作出的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八鹰图》,杨善深

展览以花鸟题材为线索,展出共30余件馆藏作品,试图从历史源流、时代环境、绘画技法等多角度展现岭南花鸟画的魅力以及其为中国花鸟画历史作出的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作为新思想、新观念的聚集地,外来文化与革命思潮在彼时的岭南交汇碰撞,涌起阵阵时代风涛。在这风涛中,岭南画派画家却流连于不足为道的“花卉虫草”或“禽兽蚊蚁”,借美好的自然意趣以表时代的希冀与期盼。

岭南花鸟画,无论是纯然的自然意趣,抑或含蓄的革命情怀,自题材、技法到意趣都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花鸟画。

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皆为孙中山所倡导的革命的追随者。他们“吹起号角,大声疾呼,要艺术革命”。他们认为“艺术关系国魂,视政治革命尤急”。

《威震高岗》,高奇峰

当要求绘画去除羸弱颓败之风而贴近现实生活的呼声越来越紧迫之时,倾向于社会革新和新国画的岭南画派画家常以鸷禽猛兽一类富于象征意义的传统题材以表胸怀革命信念之意,蜡梅苍松等亦逐渐被赋予了坚定革命意志以及启示民众的新的意涵。

学者李伟铭说道:“高剑父的艺术理论更像是一种‘策略’,是应对广东现代政治革命的一种‘表白’。”而他们的确在这样的“策略”指导下,于20世纪闯出了一条艺术革命道路。“没骨法”的继承、西洋画法的取借,连接了外界纷扰与花鸟意趣,让后人从中一窥时代洪流中的意趣风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刘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