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艺术进基层!首场“文化美育普及讲座系列”在市文化馆展开
2021-10-24 18:0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助力全民艺术普及,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更快发展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通讯员 陈仰平 李慧琳

“噢嗨!(一溜哇)阿叔(格)、阿妹(格),有好山歌(哇),你就(溜哇)溜等来哟,喂!哟嚯!”10月23日在海珠区的广州市文化馆演艺厅内,伴随着主讲嘉宾郭小刚老师刚劲嘹亮的歌声,“华南师大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基地”首场“文化美育普及讲座系列”——《城里的“山歌”把梦照亮——新客家山歌的分类和特点》拉开序幕,约80名市民大众参加,线上直播同步进行。

据了解,广州市文化馆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于今年1月签订《公共文化服务战略合作伙伴协议》,落实依托广州市文化馆来建立“华南师大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基地”,合力搭建一个集美育推广、科研合作、艺术实践、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共建平台。

广州市文化馆馆长牟辽川

广州市文化馆馆长牟辽川表示,该馆将持续推进与艺术类院校的合作,引进高校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利用广阔的实践平台以及优秀的文艺作品为高校学子提供社会服务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通过合作让高雅艺术走出高校、走进基层,助力全民艺术普及,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好更快发展。

华师音乐学院院长孔义龙

华师音乐学院院长孔义龙指出,双方将通过讲座、演出、讲演多种合作方式与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场地资源等多种资源的共享互补,力求做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学术性与普及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把高校优秀人才和文化馆优质广阔的实践和社会服务基建设施作深度的赋能及整合。

华师音乐学院高级实验师郭小刚

记者留意到,本次讲座既有理论普及,也有师生嘉宾表演示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理论方面,华师音乐学院高级实验师(副高级)郭小刚讲述了客家山歌的前世、今生(“新客家山歌”)与未来。他认为,“新客家山歌”分为“客家山歌与改编”“原创客家抒情歌”“原创客语流行歌”三大类,每一类既有相通之处,又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被都市中的新客家人视为重要的身份认同的象征符号。

“客家山歌‘由歌而剧’, 再‘由剧而音乐剧’,与时俱进是客家山歌不同于其他山歌的典型特征,也是客家民间文艺普遍的特征,体现了客家人在尊重传统、继承文化遗产的同时,又勇于创新、迈步向前的族群性格。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迈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典范。”郭小刚说道。

“客家山歌皇后”徐秋菊

实践层面,本次活动邀请了著名的“客家山歌皇后”徐秋菊、华师音乐学院声乐教研部主任卢清丽教授、黄桂芳副教授、民族音乐学学者万钟如副教授等专家,以及华师学生团队到场演唱示范,如《客家乡亲》《山歌唱出好兆头》《客家阿妈》《八月十五月光光》《梅州,我的家乡》等,让观众在歌声中感受曲调自由悠长、感情热烈奔放的客家山歌的魅力。徐秋菊老师带领全体观众跟唱,现场齐唱气氛热烈,最后她还献上一首自己的原创歌曲《白云山上好风光》。

黄桂芳副教授
万钟如副教授

活动结束后,市民杨女士告诉记者:“作为客家人,我听到卢老师演唱的《八月十五月光光》,就回忆起儿时奶奶唱起的场景,深有感触,而且今天的讲座呈现理论讲述与表演相结合的多样形式,非常有吸引力!”

华师音乐学院研一学生曹肖亚表示:“在本次参演过程中,我大大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了知识储备,市民的热情反响激励了我要更深入了解客家山歌文化,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做出贡献。”

华师学生表演

据了解,本期系列讲座将持续至12月,主题多元,对传统舞蹈、西方歌剧艺术和广东音乐有兴趣的市民可通过广州市文化馆及华师音乐学院学术交流部的微信平台了解讲座的日程安排,丰富不同艺术文化的认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