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10月23日上午,“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4届年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趋势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办。
与会嘉宾阵容强大,有黄永林、彭玉平、於可训、陈子善、吴秀明、程光炜、林岗、刘勇、吴俊等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多位专家学者。
他们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分组参与讨论,以进一步拓展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空间,探寻新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黄永林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新文学学会自1979年创立以来,一向自觉团结、联络和组织全国文学爱好者、研究批评者与编辑出版者,着重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根本问题,研究当代作家作品的成就,力主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发展。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趋势”。黄永林表示,“历史化”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术趋向,通过历史化,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现实、现实与历史展开充分对话,充分发挥文学与学术的能动性,这是“历史化趋向”的重要意义。
“这一学术趋向内部存在着许许多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如历史化的现状与理论思考、历史化与当代文学批评之关系、当代文学史料学的理论建设等。”黄永林说。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教授在致辞中谈到了他对“新文学”的理解和看法。“新文学”本来是文学试验期参与者一种自我标识的用词,但在林岗看来,新文学不仅是短时期内的文学试验,更是一种文学的眼光、立场、风格和美学趣味。因为试验期过后,它的文学传统得以在历史中延续。
林岗表示,“新文学”这一指称今天还有价值的理由,不是因为当年提倡白话文、新诗和白话小说,简言之提倡新文学的先辈们有多么高瞻远瞩,而是因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产生了与之不同的文学传统。“讲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依然是我们应当致力的学术目标。”
会议现场,於可训教授围绕“当代文学阅读与文学史编写”首个发言,“美国一个学者提出文学史这个学科出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发展变化的观念,一个是具备个性化的特征。”
在於可训看来,文学史写作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验材料从哪里来?现在有的文学史运用了很新潮的理论,但是看不到“血肉”,缺少阅读经验。“这样的文学史只有一个框架,没有血肉。而且导致很多文学史写作内容雷同,缺乏自己的特点。”(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黎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