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中小学要做好“五读”
2021-10-21 09:5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通过“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书好读”,最终实现“读书好”的阅读育人目标

文/陈碧琦

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释放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信号。文件将阅读作为减轻学生负担,丰富学习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指出:“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开展阅读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中小学阅读工作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引发热议和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读书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从2014年起至今,全民阅读已连续8年列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宣部、教育部、文旅部等部委近年来出台了全民阅读和书香校园建设系列政策法规和工作举措。

书香校园建设是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基础工程和有机组成。其中,中小学阅读工作在服务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央“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理解阅读育人的重要意义,扎实做好中小学阅读工作的“五读”:通过“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书好读”,最终实现“读书好”的阅读育人目标,充分挖掘阅读赋能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价值和独特作用。

今年9月1日,广州东风东路小学的学生放学后参加课后托管服务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目前,随着义务教育的发展,中小学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人均册数基本达到要求,“有书读”的数量问题基本解决。但“读好书”的读物质量问题、“好读书”的阅读主动性问题、“书好读”的读物内容丰富性和形式创新性问题,在部分地区、学校仍存在。

具体来说,要确保“读好书”,把好入口关。中小学读物关系未来建设者接班人的“精神食粮”是否安全营养。信息时代,无论是纸质书籍,还是音视频等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媒体阅读资源,面向中小学生的读物资源都应严把入口,明确推荐原则、细化选用标准,把握方向性、科学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适度性、系统性,选用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启智增慧的优质资源。同时发挥技术动力,配备多元形式的阅读资源,及时更新前沿知识,均衡文理学科读物比例,优化不同功能导向的读物结构,让阅读成为教育教学的有力支撑。

推动“好读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多元交互、环境开放、参与互动等特点,在教师指导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成长需求,开展丰富的阅读教学和活动。同时,通过系统培训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专业性,充分挖掘图书馆阅览、借还、教学、研讨、自学、文创、展示、交流等文化功能,打破部分地区图书馆仅作为“藏书阁”、图书馆员是“书籍保管员”的单一角色定位。搭建链接“课内课外”、拓展“校内校外”的智能化、个性化、趣味性的阅读教育场景,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共读共享的阅读活动与交流机制。

促进“书好读”,内容丰富和形式创新“双管齐下”。中小学读物内容应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风格、书写习惯创作适宜的阅读资源,提高读物与学习生活的贴合度,提升内容吸引力。同时探索读物的创新形式,如开发“动眼、动手、动脑”的创意读物,设计师生、亲子、同学合作共读、交流互动的阅读资源等。中小学图书馆应在教育部推荐书目基础上,拓展配备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特点的“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读物资源。

实现“读书好”,研制科学测评体系夯实阅读育人实效。应对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教育评价改革相关要求,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科学性、智慧化、过程性的阅读监测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研制符合国情育情的中小学生阅读测评“中国方案”,坚持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通过科学测评查漏补缺,让阅读真正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

“双减”政策为推进中小学阅读工作提供了新契机,未来书香校园深入发展应立足实际需求与薄弱环节,从理念创新和制度设计入手,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多元力量,创设协调共享的“大阅读”生态圈,探索中小学阅读育人的系统长效范式。

(作者单位: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小学图书馆与文科教育装备处)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