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志文 孙绮曼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周巍
1957年4月25日,第1届广交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开幕当天夜里,广州下起了雨,年轻的外贸业务员梁永淞掏出他最珍爱的进口相机,拍下了中苏友好大厦灯火通明的一幕。“那张照片的曝光时长是15秒。”60多年过去,已过鲐背之年的梁永淞仍清晰记得当时拍摄那张照片的参数。
在第130届广交会来临之际,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梁永淞。梁永淞对首届广交会的参展人数、参展商品、交易成果等更多细节进行了回忆。
参加广交会令人自豪
广州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现广州轻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56年,由多家商行通过公私合营方式组建而成,是新中国最早的国有专业外贸公司之一。作为该公司的外贸业务员,梁永淞曾代表公司参加过华南土特产交流会和广交会前身——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当首届广交会举办时,梁永淞凭借丰富的参会经验和流利的英语口语,顺理成章地成了该公司的参会代表之一。
“当年参加广交会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我记得我们公司‘四梁’(四位参会人员恰巧都姓梁)是首批进去的,大家都很兴奋,见到熟人就欢呼雀跃大声打招呼,特别神气。”梁永淞回忆道。
在首届广交会上,梁永淞顺利地促成了一笔交易。他说,通过他的牵线搭桥,当时生产我国名牌产品——钻石牌内外胎的公司,成功与新加坡东方贸易公司签下了代理协议,后者因此获得前者产品的独家海外销售权。
“虽然这笔交易金额不大,仅价值数万港元,但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稳定的海外销路,后来这两家公司还合作了好多年。”梁永淞说。
期待涌现更多高科技产品
“与现在频繁展出的机器人、工业设备、电子产品等高科技产品不同,当年的展品大多数是农产品、地方特产和科技含量不高的轻工业品,如番禺的橘子、从化的荔枝,南海的爆竹、阳江的漆器,唐山的洁具、西山瓷砖等,稍显寒酸。”梁永淞感叹道,当时参加第1届广交会的采购商加起来只有一千多人,主要来自港澳、东南亚以及和中国有邦交的国家,规模非常小,成交额只有2000万美元左右。
参加完首届广交会后,梁永淞接连参加了第2、第3和第66届广交会。退休后,他依旧保持着关注广交会的习惯。在他眼中,广交会经过65年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展品种类的变迁外,交流沟通手段的先进与便捷也令他感慨万千。
当记者提到,现在的广交会已经被打造成了一个永不落幕的展览盛会,国内外参展商可以通过网站随时浏览,外国采购商甚至还能通过VR展厅参观中国展商的工厂时,梁永淞显得尤为兴奋。原来,当年通信不发达,他们与外商交流只能通过电话和电报两种方式,成本很高。为了能和外商有效便捷沟通,梁永淞还独创了一套标记体系,用字母、数字等符号作为产品名称和型号的缩写,从而达到节省电报费的目的。
广交会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但比起它过往的成就,梁永淞更期待广交会未来的发展。“看着广交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我感到非常震撼和自豪。”梁永淞表示,相信未来的广交会将越办越大,参展的中国高科技产品将越来越多。
梁永淞还提到,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设立一个广交会博物馆,通过展示和回顾广交会的过往成就和历史变迁,以此来激励一代又一代外贸人。(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