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视频/羊城晚报记者 马思泳 蚁璐雅
实习生 林文惠 高丹琦 图/受访者供
心如镜水控手腕,笔尖如针书瓷片。
陶瓷微书是将中国微型书法艺术与彩瓷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绝技。创作者需要用特制毛笔在每平方厘米的瓷面上书写100多个汉字,再烧制而成器。陶瓷微书作品字画结合,远观是画,近看是字,字体起承转合,行云流水,针尖之小却笔迹分明,字与画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随着空间距离的变化自由转变,集书法、绘画、诗词、古文、陶瓷于一体。
日前,在第四届南粤技术能手汕头候选人名单中,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芝文赫然在列——他潜心30余年,默默用笔尖在瓷器上书写微书,在瓷器瓶身中绘就中华瑰宝之经典,希望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陶瓷微书这一载体予以传承,而在去年年底,王芝文的陶瓷微书更入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的“最受欢迎的中华十大绝技”。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汕头市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专访王芝文,倾听他的陶瓷微书创作与传承故事。
恒心:潜心创作,将中华文化带出国门
汕头市区的衡山路旁,有一小区内藏乾坤,王芝文的陶瓷微书艺术馆位于此地。馆内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瓷器,牡丹花、老虎、秀丽山水、市井人文、岭南佳果……各式各样的素材被栩栩如生描绘在瓷器上,画作旁配上一小段手写的书法文字,显得古韵十足。这些都是王芝文30多年来积累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讲述着一段段他与陶瓷微书的故事,也述说着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
1962年,王芝文出生于汕头澄海坝头镇南港村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练习书法、喜爱国画。上世纪80年代末,刚刚20岁出头的王芝文从汕头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并留校任教,就此与陶瓷微书结下了永久的缘分。
每逢深夜时分,就是王芝文绝佳的创作时间,一件陶瓷微书作品,少则花费几个月,多则需要长达几年时间精心创作。王芝文半开玩笑地和记者说,“年轻的时候工作到凌晨5点是常态,在这个时间点大部人还在沉睡,而我经常听到汕头市区清洁车作业时发出的声音。”在王芝文看来,肉眼写微书不算是高超绝技,但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最主要是学会调整和控制心绪,“平日里,至少需要调整半小时才能完全静下心来进入创作状态,最难的是要做到心无杂念。”王芝文说。
1989年,王芝文将自己的首件作品《古文观止》首次送出国门,越洋到新加坡参展。据王芝文介绍,这些年,他的作品获国家级金奖四十多项,也曾先后赴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五十余国参与文化交流和开设个人作品展,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美国贝克斯菲尔德艺术博物馆、希腊科浮亚洲博物馆、沙特吉达赛菲娅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匠心:集书画于瓷器,揽“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在古代,有人将微书写在手抄纸上,但那些只是记录文字的方式。在学习工艺美术期间,我就萌生了创作陶瓷微书的想法,希望能将古典文学诗经、国画、书法等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历史性的中华文化成果综合呈现。”从小喜爱中国书画的王芝文告诉记者,“同时,因为书法写在纸张上不易保存,但在陶瓷描画的画作经过烤制,既能保证内容永久保存,还能增加物件的收藏价值,留传给后人。”
在陶瓷微书艺术馆的一楼,陈列着王芝文曾经制作失败的作品碎片。据该馆馆长张健伟介绍:“王老师的每一件作品都来之不易,希望参观者们能直观感受到每件作品的诞生都要经过多重的精细工序。”
记者观察作品《三虎图》,远看是一幅完整的作品,近看却有一道长长的裂痕如闪电在瓷片中间划过,王芝文摇头叹息,告诉记者:“之前的工序都如常完成,最后一关的烤制却失败了,所有熬夜思考构图、书写、作画的努力都白费了,一件作品最后是否能够成功完成也要看缘分。”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随着艺术馆二层展示厅内的一扇木门徐徐打开,一件高85厘米、直径29厘米的陶瓷箭筒作品映入眼帘,走进细看,有35万字的《三国志》以微书的形式书写在瓷器上,这幅作品正是王芝文的代表作。王芝文说,回忆他为时7年的创作,其心路历程可以用“苦苦煎熬”来形容,虽困难重重,但他还是在每一个深夜里咬牙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6年,这件作品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传承:收徒传授,将陶瓷微书发扬光大
提起传承,王芝文尤为感叹:“在没有传承人之前,真的害怕失传。陶瓷微书不能只是我一个人的东西。”
2014年,陶瓷微书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2018年,王芝文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对他而言,作为国字号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意味着需要肩负更多的使命和责任。如何将非遗项目带出国门,名扬海外,并将它传承给后继者,是王芝文一直在思考的。
“早在几年前我就有了传承的危机感,因为这项技艺需要考验一个人多方面的综合素养,比如,身体条件、心理素质、美术功底、构图思维、书法功底、文学素养、陶瓷知识等,要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实在不容易。”如今,让王芝文欣喜的是,王璐冰和林赜这两位弟子已经做出个人的成绩,两人在2018年分别被评为汕头市市级非遗项目陶瓷微书的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两位已经在省级和国家级的项目上获奖。
多年来,王芝文走遍世界各地,有一幕至今仍令他印象深刻。那是在澳大利亚的一次个人展中,一位外国人拿着放大镜跪在作品前细细观看,当时,王芝文好奇地询问他能否看懂上面的字,外国人回答他:“看不懂,但感觉很神奇。”正是这简单的一句话,让王芝文深感传承工作责任的重大并决定“要将陶瓷微书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的文化自信”。如今,王芝文一路走来,已将这项国家级非遗带到世界多地,接下来,王芝文还将继续扩大自己的“足迹”,通过陶瓷微书这个文化载体,向中国乃至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文脉故事】
【传承·创新】
“80后”林赜:融合西方油画元素让受众范围扩大
“80后”的林赜是汕头市市级非遗项目陶瓷微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除了是王芝文的学生,林赜还是王芝文的外甥,从小受到家族长辈艺术感染的他酷爱书法国画,如今,也接过接力棒成为陶瓷微书传承人队列中的重要一员。
2006年起,林赜跟随王芝文学习书法、陶瓷彩绘等知识,并逐渐开始接触陶瓷微书创作技巧,一开始的学习生涯略显“枯燥”——“看着同龄人生活潇洒,自己却日日夜夜坐在工作室打磨作品,一开始也有动摇。”林赜告诉记者,为了让自己做到心无杂念、静心创作,他研究了多种方法:“我试过憋气,但心跳反而加速。后来只能狠一点,自己给自己浇冷水。”
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和积累,林赜全面掌握了陶瓷微书的完整技艺,并能够肉眼裸视创作作品。2018年,林赜的作品《归真》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收藏;2019年,直筒瓶山水微书《唐诗·宋词》获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说文化传承,林赜坦言,目前社会上对陶瓷微书的了解还是相对较少,希望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融合西方油画的元素,让陶瓷微书作品的受众范围扩大。
“90后”王璐冰:将流行文化引进来吸引年轻人关注
“90后”的王璐冰在求学期间曾到日本留学,这段海外留学的经历,让她在创作中更加注重将传统元素与国际文化相结合。
“我打算将一些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引进来,比如12星座主题等,创作成陶瓷微书的艺术摆件,或许能扩大陶瓷微书受众的年龄层,也能结合不同的文化特色传播制作陶瓷微书的技艺。”在王璐冰看来,目前的陶瓷微书作品风格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难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王芝文除了是王璐冰的师傅外,还是她的父亲。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从小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和美术功底。高中阶段,王璐冰开始接触陶瓷微书的创作技艺,从调制陶瓷微书专用墨彩、书写、绘画到烧制、上色、第二次烧制等,近十年的学习和创作让王璐冰对陶瓷微书的创作过程了然于胸。在日本留学期间,王璐冰创造性地将日本文学经典《源氏物语》以微书的形式书写在瓷器中,创作出作品《樱》,该作品荣获日本第22回BESETO美术节东京展日中韩艺术文化大奖。
“父亲对创作极其严格,不能马虎,作品摘抄不能少字、漏字、错字,要对作品负责……这些教诲一直醍醐灌顶,父亲的‘艺德’也是值得我学习的。”王璐冰告诉记者,未来,希望结合潮汕地区的特色,以文创的形式开拓陶瓷微书的市场化、品牌化,让陶瓷微书真正走向大众,走向市场。
【文脉链接】
字画结合色彩艳丽
每平方厘米瓷面上可写一百多个汉字
陶瓷微书是在白瓷上绘上彩色颜料的字画艺术品,是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彩瓷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绝技,历史久远。构图饱满、设色古朴素雅,在瓷器上书写汉字书法及配合彩绘人物、山水、花木、动物等,字画相映出彩。
陶瓷微书的创作有别于微雕、微刻需借助放大设备,而仅凭裸视用特制毛笔书写,再烧制而成器。作品字体小至能在每平方厘米的瓷面上书写一百多个汉字。作品字画结合,色彩艳丽,笔法流畅,彩工精致,浓淡有次,格调清新,独具匠心,是集书法、绘画、诗词、古文、陶瓷于一体的艺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陶瓷微书不仅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微书技艺,还填补了我国瓷艺的历史空白。
总策划 /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主办单位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本期统筹 /马汉青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