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希(中山大学)
奔流不息的北江经飞来峡入珠江三角洲平原后地势变得平坦,水面宽阔,流速放缓。漫江碧透,清波流远。
“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苏轼诗句所描绘的,就是坐落于岭南山脉南侧、北江中游的山水名城清远。(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清远是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素有“珠三角后花园”之美誉。
北江蜿蜒,穿城而过,而市区北部和东部都有山体相依,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峡谷幽深峰林奇特,河流湖泊风情旖旎,呈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
山与水共同形塑了这座城市的根脉,而人文积淀和多样文化的碰撞,赋予她的灵魂和活力。韩愈、刘禹锡、苏东坡、杨万里、汤显祖……他们或以诗词文章,或以道德事功,涵养清远千年文脉,激活清远无限生机。
岭南金秋十月,绿意盎然。我与诗人黄礼孩等应邀赴绿都清远,参加生态清远文学丛书首发会。
从广州出发,驾车一个多小时,很快顺利到达美丽的清远。北江明珠,清香溢远。生态清远文学丛书首发式选择清远市江心岛,本身就是一个生态清远的生动实践。
一、生态文学是一种齐物论,一种整体主义
生态文学的勃兴,是当前文学创作领域的重要现象,成为中国文学的新生长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学即发轫于此。
生态文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不仅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要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美美与共的美学思想,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不能算是生态文学,只能是自然文学:他的作品里,人还是处在中心位置,大自然不过是背景或衬托。
不以人为中心,不把人文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并不意味生态文学蔑视或反人类。恰恰相反,生态的整体利益是人类的根本利益和最高价值。生态文学是一种齐物论,一种整体主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这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以道观物”的哲学、美学理念关联,也是本土现实经验的表达,同时富有前沿创新性和世界性意义。
二、清远生态文学有三大亮点
岭南清远生态文学起步早,领先全国,而且形成自己的形态和特质。
中国生态文学,报告文学表现突出,李青松、梁衡、徐刚的创作引人注目;散文、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佳作,但诗歌相对比较滞后。而清远早在2003年就提出“生态诗歌”的概念。
在生态诗人戚华海、唐德亮等的倡引和带动下,崛起并形成了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的生态诗歌写作群,不仅创作活跃,硕果累累,可圈可点,而且举办生态诗歌节、诗歌奖和理论研讨,有声有色,引人瞩目。
清远生态文学不仅关乎生态,而且还追求一种“美”的境界,并且付诸实践,形成“地域、创作、实践、梦想”四位一体的审美特征。
目前全国生态文学创作,主要有来自国家林业局系统和全国作协系统的作家,他们很少有地理书写,而清远生态文学显示家园意识的地方性创作,建构“中国的瓦尔登湖”。
生态创作与生态实践,大多处于相互脱钩的状态,但清远生态文学创作触发于现实问题,与生态环保实践结合,譬如参与江心岛的开发等。
这在一定程度改变生态状况,推进城市环保建设,并且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其意义已远远超越文学本身,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岭南清远生态文学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追求城市生活和景观的诗意。
作为广府文化区域组成和广州都市圈城市,清远城乡一体化程度逐渐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是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的产物,面对城市工厂、街道、公园、广场、河流、灯光、展览和科技景观等,清远生态文学敞开怀抱,深入挖掘,进行肯定性抒写,特别留意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而不是流于简单的对工业文明的归罪和对城市化的批判,显示一种历史理性和新颖开放的现代生态观。
生态清远文学丛书《蓝之岛》《生态清远诗歌集》《生态清远散文集》《绿都之韵》等体现了这种特征,其中戚华海的诗集《蓝之岛》取材清远市现实中的江心岛,又进行艺术想象。
岛屿之上,人与岛、树、花、鸟、流水等交相呼应、彼此倾听和对话,“我”与万物融为一体。唐德亮的诗歌由山村转向城市,拓展写作空间。
长诗《惊蛰雷》礼赞城市的“现代繁华辉煌”,《市井扫描》《街巷》等意象质朴而灵动,鲜活而内敛,开合有度,诗意盎然。
三、新起点:从自发走向自觉
清远生态文学丛书集中展示清远生态文学成就,标志着清远生态文学创作从自发走向自觉。
但任重道远,清远生态文学也有局限性和不足:一是辨识度有待加强,审美品质有待提升;二是在开展文学创作的同时,应该加强和注重生态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评论工作。
绿色之路,前景广阔。生态文学,清香溢远。期待清远生态文学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岭南的力量。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