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红心三代传·龙岗党员家族故事⑤】坪地:从“边远农村”到“低碳智造核”
2021-10-11 20:57 羊城晚报•羊城派
陈家三代党员见证了坪地改革开放后的逐步发展

陈家三代党员都是土生土长的深圳龙岗坪地人。经过陈煌友第一代党员的打拼和经营,坪地的村、镇集体逐步开启了工业园区1.0时代;到了第二代党员陈文青这代,在这个模式中越走越宽,厂房和园区越建越多,村民(居民)的分红也开始年年攀升,告别老屋村住进新村;到了第三代党员陈建龙,已经是众人眼里的“岁月静好”,当然其中也有着年轻党员们的“负重前行”。 

龙岗坪地,在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偏居深圳东北一隅的街道,远离深圳乃至龙岗的中心。陈家三代党员见证了坪地改革开放后的逐步发展,但是坪地更大的发展和机遇来自于随后“低碳”的这张牌:也是因为远离中心城区,这里保留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加上和惠州、东莞等联动的重要枢纽的区位优势,让这里被规划为深圳市重点发展区域,2012年正式启动国际低碳城建设,多次成为深圳国际低碳论坛的主会场。经过8年多的城镇绿色化发展探索,深圳国际低碳城拥有了良好的国内外知名度以及丰富的实践积累,已初步具备在绿色低碳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 

9月27日,龙岗区第七次党代会坪地代表团分组讨论现场,龙岗区委书记张礼卫指出,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并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目标任务。龙岗区优化提出了“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将坪地街道纳入东核心“低碳智造核”。龙岗区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明确,要“融合提升‘低碳智造核’,开拓新兴业态‘主阵地’”“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壮大计划”“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求“全面擦亮深圳国际低碳城品牌、高标准推进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建设”,坪地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机遇期。 

如今坪地的标志,深圳国际低碳城

第一代党员陈煌友:见证镇企业账本越来越厚

陈家的第一代党员陈煌友和共和国同龄。经历过艰苦的岁月,正是人生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深圳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那热火朝天的岁月里,虽然地处深圳东北角,但是陈煌友还是感觉到了生活全方位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祖祖辈辈依靠种田耕作的他们,开始接触到了镇属企业、贷款建厂房、工业园区等“新鲜事物”。

陈煌友一辈子都在一家镇属企业工作。先做会计,后来担任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他所在的镇办企业在不同的年份不停地变换着名称。陈煌友介绍,“企业一开始叫做坪地镇农工商发展公司,然后叫坪地镇经济发展总公司,再后来叫作坪地镇综合贸易公司,最后更名为坪地镇陶基实业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有港商陆续来到坪地,政府外经办负责招商引资对接企业,我们公司负责筹集资金,贷款建厂房,成为招商引资工作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提供初代物业公司的基础服务工作。”陈煌友一直说自己只是一个见证了大时代到来的普通人。自己的工作就是记账、按时报表,一笔笔记得清清楚楚。“也就是凭着工作上兢兢业业,当时企业老同志推荐我入党。入党以后,我更加有责任感,也更加认真细心,几十年如一日不出差错。随着制衣厂、皮鞋厂、五金厂的陆续到来,我看着坪地迅速发展起来,公司的账本也越来越厚。企业收入一开始的几十万,到九十年代的一两百万,再到2000年以后的大几百万上千万,可以说见证了迅速发展的好时代,见证了坪地一个镇改革开放的发展史。”

二代党员陈文青:让居民们搬进了新村

陈煌友的侄子陈文青是陈家的第二代党员。从2000年开始担任坪地富乐居民小组组长。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富乐村甚至在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深圳少有的土地依旧用于农业生产的村子。 陈煌友2005年被领导推荐入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带领富乐村建厂房招商引资,并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筑桥修路,让居民的分红从最初的几百元年年提升,并帮助他们迁出了破旧的老屋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原来富乐村居民原来居住的老屋村房屋破旧,遇到暴雨台风天气经常被淹,还会出现危险。”于是陈文青和村里领导班子一起带头干,建厂房引进企业,让居民既获得分红又获得了在家门口工作的机会。居民小组又联系相关部门在新村规划了住宅用地,让居民们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同时又改善了基本的生活配套和交通条件,居民的收入提高了,住得宽敞明亮了,出行方便顺畅了,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三代党员陈建龙:共产党员就是“冲锋在前”

这家的第三代党员陈建龙,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一代,祖父辈和父辈的奋斗和积淀,让他的人生有了幸福的基调。如今他在坪地街道中心社区任党委副书记一职,同样用时代赋予的角色和党员身份参与到这片土地的发展建设。到了陈建龙这一辈,有了两位长辈的熏陶,有了生活越来越美好的切身体验,他在大学期间便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工作十年来,作为党的基层工作者,陈建龙感受到了近年来党建工作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对年轻党员的凝聚力越来越强。而党员这个身份更是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力量所在、担当所在。在陈建龙对党员身份的理解中,2018年“山竹”台风的一幕总是记忆犹新:“我们辖区内有一家电镀厂,台风“山竹”带来的强降雨导致雨水倒灌,该厂化学池里的危化品有发生泄漏甚至爆炸的危险,给周边居民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风雨一直不停,电镀厂警戒线周边的居民楼周边开始积水,很快溢到齐腰深。危急关头,值守岗位的党员干部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凭着一股劲头,或者说是责任,在社区党委书记林敏仪的带领下,‘卷起裤管加油干’趟水到居民楼,挨家挨户敲门,把行动不便的老人、小孩逐一背到安全地带,再转移到安置点,从下午5点一直忙到凌晨3点。”这是老党员带领新一代党员的成长历练,是党员精神的传承,陈建龙时常回忆起这段经历,“群众遇到困难,党员干部就是冲锋在前,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不是一句空话,是一件件具体的实事铸成的。” 

陈家叔侄三代党员

坪地,擦亮国际低碳城先锋品牌

位于坪地的深圳国际低碳城的开发建设,给循规蹈矩发展中受困于地理位置的坪地带来了知名度、“弯道超车”的机会以及纳入龙岗“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的机遇。而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变革的来临,位于龙岗区的深圳国际低碳城这个多年来坚持发展低碳产业、推广低碳技术,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载体,又被赋予了具有引领性的使命:成为低碳国际品牌,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率先示范。目前,该片区内现在已有深南电路、柔宇科技等重点产业项目,规模以上企业31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5家,上市企业14家。与此同时,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未来低碳建筑与社区创新实验中心等创新平台,与紧邻的深圳国际大学园形成呼应之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国际低碳城交流合作频繁,创新能力不断强化。此外,低碳会展中心、体验中心、文化会议中心等地标建筑,既可提供公共服务,也成为极具低碳内涵的亮点。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3月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将之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按照中央的部署,深圳市龙岗区加强顶层设计,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一月召开的龙岗区六届五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壮大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建造”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区“一芯两核多支点”发展战略,将东核定位为 “低碳智造核”,深圳国际低碳城作为重点区域纳入其中。今年五月,深圳市绿色低碳产业企业座谈交流会在北京举行,龙岗区赴京推介深圳国际低碳城:过8年多的城镇绿色化发展探索,国际低碳城拥有良好的国内外知名度以及丰富的实践积累,已初步具备在绿色低碳领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条件。国际低碳城内聚集了数百家规上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一批优秀的创新平台。目前,正大力推动一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小板碳交易中心落户,打造国家级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