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艾修煜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10月10日晚,由中共江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江门市委宣传部主办,江门市文联承办的原创侨批舞剧《侨批·家国》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首演。
江门是侨批文化保护研究的重镇,《侨批·家国》是江门推动侨批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方法的最新成果,也是一次具有艺术价值、传播价值的创新探索。该剧以侨批为载体,以舞蹈为表现形式,通过讲述一位五邑华侨与周遭人事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现华侨群体与家国命运的历史交织,体现了世界记忆遗产与舞蹈艺术的创新融合,表达了侨乡江门对华侨精神的致敬。
再现五邑华侨与家国命运的交织
侨批是一种信件、汇款单合一的邮政传递载体,被誉为“岭南敦煌文书”,是世界记忆遗产。
《侨批•家国》一剧中,来自江门的黄齐家、余振国、梁颖在一次爱国游行中埋下热血救国的种子。在时代的境遇下,他们有的漂洋过海终成知名侨领,有的加入抗日洪流为国捐躯,有的自强不息成为教育家,演绎了一个华侨家庭长达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折射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壮阔征程,见证了侨批背后浓浓的家国情怀。
为打造精品,江门市委宣传部统筹、联合业内精英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创作和演出阵容:总导演张瑀航是国家一级编导、南方歌舞团编导,其作品曾获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等奖项;编剧由杨渡歌(笔名:沐歌)担任,其代表作品有大型现代舞剧《潮速》(文学台本)、音乐剧《木兰前传》(普通话作词)等。
用舞蹈擦亮“世界记忆遗产”名片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侨批保护研究的前沿重镇。江门侨批以其数量多、历史跨度长、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等特点,在世界记忆遗产保护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16万件侨批中,江门侨批文献有近5万件,现存最早的侨批也出自江门。在此基础上,江门充分挖掘侨批文化资源,用好“中国舞蹈之城”的资源优势,策划首部侨批舞剧《侨批·家国》,在推动侨批保护活化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
据了解,江门是被中国舞蹈家协会认定的“中国舞蹈之城”,也是中国芭蕾舞之母戴爱莲先生的故乡,深厚的舞蹈文化底蕴和人文渊源为进行舞剧创排提供丰厚的滋养。目前,全市有近百万人喜爱、从事舞蹈工作,江门还建设了戴爱莲文化广场、戴爱莲大型浮雕和舞蹈雕塑之路,举办高规格“国字号”“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群众舞蹈展演活动,连续多年举办百姓健康舞大赛和活动,不断擦亮“中国舞蹈之城”品牌。
“舞蹈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作为中国舞蹈之城,江门有基础、有优势、有责任利用舞蹈的形式讲好侨乡故事。《侨批·家国》正是希望通过侨批和舞蹈的创新融合,进一步擦亮世界记忆遗产、中国舞蹈之城两张城市名片,推动侨批进一步走出深闺,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江门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用艺术讲好侨乡故事
为讲好侨乡故事,江门在策划创作《侨批·家国》时精心选择了童谣、碉楼、侨捐学校等侨乡特色资源,将各类侨乡元素融入到舞剧创作当中,并用艺术方式加以呈现,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更深刻体会到五邑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爱家的家国情怀。
舞蹈艺术与侨批文化的结合,还激发出艺术表达方式的创新。据介绍,《侨批•家国》舞剧加入多媒体技术,在拓展舞台的深度和立体感的同时,以简练的文字理清故事脉络、呈现侨批内容,补足舞蹈拙于叙事的不足,将“无声的”舞蹈丰富为“有声的”艺术,把侨批文化说深说透。
“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不忘祖国,不忘祖籍,热情地支持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他们的功勋永远值得铭记,他们的精神永远令人景仰。”主办方表示,舞剧所展现的华侨共同记忆和彰显的华侨精神,将进一步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德,继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