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OCAT、华·美术馆馆长方谊翎:艺术机构与公众要相向而行
2021-10-08 11:1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文化和旅游都有各自的属性,融合的过程需要尊重其自身的规律

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9月29日,展览“记忆术”和“记忆宫殿”分别在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OCAT”)深圳馆和华·美术馆举行。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新任馆长方谊翎介绍道,两个展览共同聚焦艺术家如何将记忆进行艺术实践的转换,探讨永恒的“记忆”母题,彼此构成了一种平行与呼应。(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展览现场

展览主题或许源自OCAT前执行馆长、艺术史学者黄专的文章《记忆的迷宫》。本次展览,三十位艺术家的创作,在两个相呼应的场域间形成关于“记忆”的共鸣。

“记忆术”展览以“记忆与遗忘”作为引子,通过“载体与物性”“地点与风景”“剧场与系统”三个部分组成,16位艺术家的26组作品试图探讨记忆与艺术的互文关系;“记忆宫殿”展览中,14位艺术家以14组作品,呈现了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师从不同维度对于记忆理念的回应。

记者留意到,本次展览是OCAT深圳馆和华·美术馆的又一次双馆联动。据了解,新任馆长方谊翎现兼任深圳华侨城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推动深圳欢乐海岸获“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带领华侨城旅行社荣获中国旅行社行业协会抗疫榜样——转型创新榜样。

近年来,文旅融合蔚然成风,拥有文旅工作履历的新馆长将给强调学术性、专业性的艺术机构带来什么?就此,方谊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艺术机构需要更多考虑大众

羊城晚报:专业艺术机构往往强调学术性,面向专业观众。从您的角度来看,专业机构如何进一步加强与一般观众的联系?

方谊翎:这些年,OCAT作为专业机构做了很多探索,强调独立性、专业性、公益性,用研究的方式推动当代艺术的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流。实际上,这些年OCAT在这两个方面上的推动并不矛盾和冲突。

一方面坚持了学术的严谨度,以研究的方式和专业的态度推动展览、研究及出版工作,通过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建立艺术领域的学术声誉;另一方面,OCAT在不同的城市结合在地文化和展览项目的特点,做了大量的公共艺术实践和公共教育活动,通过多元的活动连接美术馆与公众。

其实公共项目就是美术馆和公众的很好的连接器,无论是讲座、论坛,还是多元的工作坊,都是公众了解学术项目、艺术家创作和美术馆实践的很好路径。我们希望未来进一步打通美术馆与观众的关系,打开边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让更多的观众走近它、体验它,进而喜欢它。

 
方谊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

羊城晚报:从一般观众的角度,在面对现在的一些当代艺术展览时候,会感觉陌生。您自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方谊翎:艺术家强调自己的表达,他们会把自己的思考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和呈现出来,这与大众之间是需要桥梁的。所以,这也是OCAT的团队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试图以不同的方式,去触达不同的人群。

在华侨城这么多年,我有一个感受:艺术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正是基于这些艺术机构持续的尝试与实践,大量艺术活动和艺术元素渗透进入了公共空间,也影响了公众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一些当代艺术本身是具有实验性的,但在多年的孕育、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带给社区城市文化的属性,哪怕大家对于每件作品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角度,甚至不同的看法,但都没有关系,因为这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认为,艺术机构也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和考虑大众的需求,艺术和公众的关系可能是一个相向而行的姿态。

不同场域做不同的事情

羊城晚报:近年来,深圳的“网红展”似乎越来越多。这个方面将会被OCAT考虑吗?

方谊翎:我很难用“流量”“网红”来界定我们的工作。我认为,我们还是要有所坚持,在艺术的学术性、专业性上,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六年,也应该坚持下去。OCAT的初心是做中国当代艺术的航空港和独立艺术的代名词。我们希望这个场域有更多的探索,保持艺术的纯粹性。同时,我们的美术馆是多元的,OCAT是一个馆群,可以在不同场域做不同的事情,进而兼容专业与公众、新兴与传统。

未来OCAT总馆建成后,我们仅在深圳就有几个不同的场域,届时就可以通过公共项目进一步实践与公众的近距离连接。而且未来我们会特别关注湾区、关注年轻人对艺术的需求、探知和向往。科技、创意、设计这些元素已经在深圳本土全方位地铺开了。

羊城晚报:您期待的艺术机构是怎样的?未来OCAT会作出怎样的调整?

方谊翎:OCAT一直强调独立性、专业性和公益性,这是华侨城多年来对OCAT定位的坚持,这也是我们的路径和方向。在北京、上海、西安的各个分馆,都有清晰明确的专业定位。现在华侨城在全国布局和打造文化+旅游+城镇化的区域项目,体量不一,有很多区域项目希望艺术机构进驻,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去链接艺术。

我们会尝试根据不同城市的地缘属性,定义新的增量,可能是一个分馆、一个展区,也可能是艺术合作项目。由此将OCAT品牌延伸得更丰富、更开阔。

 
展览现场

文旅融合要尊重规律

羊城晚报:您的背景和旅游密切相关。您如何理解“文”与“旅”的关系?

方谊翎:我个人认为是共生和融合的关系。文化和旅游各自有其规律,文旅融合实际上是将文化和旅游的要素互相渗透。特别是疫情之后,旅游被限制了,以本地以及周边为主的文化、休闲和旅游体验开始被更多人接受。我觉得这是一个变化,大家对于旅游的概念,从原来的远距离,到现在的以本地为主,趋于灵活,多频复购的形式。事实上我们也看到,本地周边的旅游产品中,有文化要素的产品已经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和功能。

在近日深圳的各类文化艺术展览和博览会上,我看见有很多公众在现场参与;各个文化场馆,包括我们所举办的展览,也都成为很好的文化休闲选择。对于今天旅游消费者而言,内容体验愈加重要,文化正是为旅游提供内容体验,而旅游为文化提供渠道和推广作用。虽然他们各有规律,但在一定的状态下,可以呈现1+1>2的效果。

羊城晚报:近年文旅融合蔚然成风。您认为这股热潮中有什么问题值得注意?

方谊翎:实现融合是一个共同发力的过程。我始终觉得,文化也好,旅游也好,都有各自的属性,融合的过程需要尊重其自身的规律,应该是因地制宜的。

近年来,很多开发商都在各地建美术馆。美术馆这样的艺术机构,是一个专业的系统,从展览陈列、研究出版到公共教育以及收藏,运营过程需要持续投入专业力量。唯有长远的考量,才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得深入、持久。这个行业的工作并非立竿见影的,即便我们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他们的成功各有其原因,这个过程也不能简单地复制、拼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