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 施沛霖
继上海宝龙文化艺术中心展出后,10月6日至10日, 由华艺国际举办的“念念——奇缘斋珍藏陈佩秋书画展”在广州华艺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幕。有别于以往以花鸟、山水,绘画、书法的区分或编年呈现方式,此次展览通过对陈佩秋先生弟子、晚辈友人珍藏的近40件作品进行故事梳理串连成主要线索,在先生驾鹤周年之际,诠释“奇缘斋”主人刘奇的“念念”之思,并籍此将这位在艺术上执拗坚持、生活上率真精致、情谊中细腻温暖的大师形象呈现于公众面前。
广州站结束后,展览将于10月20日至25日登陆北京华艺空间。
陈佩秋先生与广州渊源甚深,其作品很多与广州相关。1961年,她作《墨兰图》,题:“丁酉夏南游罗浮,天雨居广州,过希白先生高斋。”1962年,作工笔《蝴蝶图卷》,题:“壬寅初夏余至羊城就医,于广州画苑得王石谷临赵鸥波仿大年《湖庄清夏卷》,展玩旬日,以之持赠沈光夫人。”
1973年,作《岭南佳胜》,题:“岭南佳胜又重游,涉水攀林劳不休;兴到更阑犹未尽,披图还对万山秋。”可见,她在广州感受岭南山水品格,画中那山、那水,无不散发出鲜活的气息,充溢着诱人的岭南生活情趣。
从初相识到忘年交
在刘奇眼里,陈佩秋先生是画家,是老饕,还是位博学健谈、热心风趣的老人家。刘奇与陈佩秋相识于1999年,据刘奇回忆,“当时经理跟我说有一位老太太来吃饭,很懂上海菜,叫我过去聊聊,我一听比较感兴趣就去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陈老师是大画家,但她平易近人,讲话很实在,聊起来就成忘年交,几十年下来受益匪浅。”
“邻居老太太”和“创意菜先锋”偶一相逢,竟是意外投契,陈佩秋在成为刘奇饭店常客的同时,收下这个不会画画的学生,并成功把这个学生“感化”成只收藏她的作品的收藏家。
“她一直用艺术、书法、绘画跟我讲人生的道理。”刘奇感慨道。
卧枕宋元 融汇中西
1960年,陈佩秋成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年轻画师之一;2014年获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她的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被评论界称为:“得宋元法度真谛者,当今独佩秋先生一人也。”
陈佩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考入西南联大,时值全国各地画家云集后方,一直热爱绘画的她参观了不少画展,眼界大开,于是重新投考重庆国立艺专,也是在此结识了谢稚柳,伉俪二人一生留下媲美“赵管风流”的画坛佳话。
此次展览涵盖了陈佩秋上世纪50-70年代之后直至晚年的花鸟、山水等题材逸品。50年代时,陈佩秋专攻花鸟,取法两宋,用工笔双勾,赋以重彩,作品既有宋人的遒劲艳丽,又有纯净雅洁的格调。《鸳鸯杏花》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后来在特殊机缘下送给了刘奇,寄以美好祝愿。
在她的晚年,陈佩秋借鉴法国印象派的色彩,应用于中国传统绘画上,她晚年的青绿山水大多以墨、彩写成,开创了墨彩结合的中国画新风。
念念回响 以展寄情
奇缘斋主人刘奇透露了他对此次展览的初衷:“我这次拿出这些珍藏的书画作品,正是想向大家呈现,一个艺术家70几年孜孜不倦地在学习,一直在变化。她说:‘我什么都要较劲,这张东西画的不好,我撕掉重新再画,我一定要画到最好、满意……’她90几岁还是这样在画。”
华艺国际中国书画部副总经理宋李军则表示,“非常感谢奇缘斋主人的信任和分享,让我们不仅有幸跟随着这些作品去体会其中的故事,真切地理解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更深入地认识一位富有生活气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陈佩秋。”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责编 | 徐炜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