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脉】仓海诗廊:厚植文化内涵,助力乡村振兴
2021-09-30 16:01 羊城晚报•羊城派
梅州蕉岭建成以纪念爱国诗人丘逢甲为主题的诗书游廊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 

通讯员 丘仕标

羊城晚报2021年9月30日粤东新闻A10版报道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春愁》是抗日志士、教育家、爱国诗人丘逢甲写于1896年的名篇。丘逢甲(辛亥革命后改名丘仓海)一生共写过5000余首诗,传世的有3000余首,其中“怀台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斗转星移,岁月如流。125年后,在丘逢甲的故乡——梅州蕉岭县文福镇,一个以纪念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书游廊项目“中国仓海诗廊”建成,成为梅州乃至广东文化界的“美谈”。仓海诗廊主要由“书法游廊”“书画展览馆”“长隆村村史馆”组成,近现代百名书法家挥毫泼墨,书写丘逢甲和梅州诗人诗词,再将书法雕刻成碑文悬挂于游廊,以诗书画扮靓乡村,用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航拍仓海诗廊全景

昔日“湖洋田”今朝“诗画廊”

秋风徐来稻谷香,月光满野便成诗。中秋节前夕,记者来到梅州蕉岭县文福镇,瞻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走读新建成的“中国仓海诗廊”,参观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院士祖居“福寿堂”,感受当地厚重的文化根脉。

仓海诗廊项目位于文福镇长隆村和白湖村交界,以丘逢甲在辛亥革命后的别名命名。诗廊分左右两部分,左边以书法家撰写丘逢甲诗篇为主,右边为客家诗人的诗词,诗廊中间竖起一块巨石,正面刻着文福镇乡贤、著名军旅书法家丘仕坤书写的“中国仓海诗廊”大字,巨石背面则是“中国仓海诗廊碑文”。诗廊前面是一片荷塘,荷塘中间铺以连桥,俨然就是一个乡村田园中的小公园,村民和游客观赏风光、品读诗书,无不愉悦。

“仓海诗廊以前是一片荒废的‘湖洋田’。”长隆村党总支书记丘松柏告诉记者,客家人所说的“湖洋田”其实就是“沼泽地”,由于难以耕作,这一片地方已经荒废多年,现在“湖洋田”变成了仓海诗廊,村民休闲就有了好去处。

一片荒田如何变成诗画长廊?“2017年底的一个晚上,我回到老家文福,跟朋友和村里的老人聊起,能否建一个诗廊来纪念丘逢甲先生,没想到大家一拍即合。”仓海诗廊项目发起人、广东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丘洪松介绍,建设仓海诗廊的想法得到了乡贤和村民的大力支持,乡贤捐资、村民捐地,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家乡。丘洪松说,2018年诗廊开始规划后,得到了梅州市委市政府和蕉岭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19年中国仓海诗廊正式列入蕉岭县重点项目,至2021年9月,终于建成向村民和游客开放。

仓海诗廊为乡村振兴建设增添文化内涵

一廊一展一馆 厚植人文内涵

据了解,仓海诗廊项目总投资1800多万元,在原有景观基础上,通过挖掘人文资源,厚植人文内涵,以“书法游廊”“书画展览馆”“长隆村村史馆”“长隆和平方志馆”构成主体,突出“长廊文化”“条屏文化”“河堤文化”。

其中,书法游廊环绕葫芦莲塘建设,采用园林式的建筑布局,以当地客家文化为背景,依托葫芦塘内种植的荷花,以书法为支撑,结合文化展览,使人们在荷香弥漫的气氛中感受并了解人文氛围。同时,采用天然石头结合书法篆刻的方式,在各个景观节点布置书法石,将与自然景致相呼应的书法作品与篆刻工艺融汇,将自然野趣与人文艺术紧密结合。既体现仓海诗廊的文化内涵,又通过景石点景的方式将整个场地串联起来。此外,莲塘道路周边摆设了景石,景石上以不同的书法字体风格刻上蕉岭县87姓,通过家训和姓氏反映客家源远流长的历史。

书画展览馆则是蕉岭县首家以书法、绘画为主题的展馆,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展馆主体大楼融合现代建筑风格和古代建筑设计思想于一体,外设雕刻名人家风家训的文化广场,内设“家训馆”“名人堂”“藏书阁”三堂,青瓦白墙,具有鲜明的近现代建筑风格。书画展览馆展出数百位近现代书法名家所撰写的书法作品,陈列古今中外众多名人名贤的人物事迹和卓著成就,打造市县诗词创作基地、书法培训基地、绘画写生基地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长隆村村史馆和长隆和平方志馆,是将原有老年人活动中心,通过乡土材料的应用进行外立面改造,充分体现出客家民居的淳朴与亲切,通过空间整合置入展览等功能由老年人活动中心改造而成。馆内展出以体现长隆村发展的重要事件和为村内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乡贤事迹为主,辅以农耕文化发展历程相关物料知识。同时,长隆和平方志馆内将展现近千册志鉴书籍。

仓海诗廊的石刻碑文

打造六大基地 推动乡村振兴

“文福镇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因此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把仓海诗廊周边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出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基地、青少年科学兴趣培育基地和长寿养生体验基地的目标。”丘洪松说。

记者了解到,文福镇除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还有丘逢甲先生于1904年亲手创办的百年老校“创兆学校”,2006年由蕉岭县政府为纪念丘逢甲先生专门命名的“逢甲纪念中学”,丘逢甲的事迹和爱国精神一直在文福传颂。丘逢甲的儿子丘琮是抗日救亡团体“东区服务队”的发起人。1938年12月,丘琮率领东区服务队开赴蕉岭,在偏僻闭塞的文福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潮,红色文福可见一斑。

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院士祖居坐落在与长隆村相隔不过一公里的羊岃村。近年来,丘成桐院士多次回到文福,并将世界数学大会带回蕉岭举办,目前丘成桐祖居已修缮,并布展成丘成桐院士展览室、丘成桐数学馆、趣味数学园,变成青少年科学兴趣培育基地。

与丘成桐祖居一墙之隔,是具有200年历史的“力田草庐”私塾。经过重新修葺,“力田草庐”再现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而“仓海诗廊”又以文化广场和艺术馆的形式,将文艺之家、诗词创作、书法培训、绘画写生汇聚一起,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效应。

“仓海诗廊”背倚君山(又称为金山),是世界长寿乡蕉岭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旅游胜地。古老的原始森林、神秘的高山峡谷、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如诗如画的清流滴水,构筑了雄、奇、幽、秀的大自然奇观,金山脚下百岁长寿老人比比皆是。未来,“仓海诗廊”项目将借助“世界长寿之乡”的品牌,将金山打造成“长寿养生体验基地”。

仓海诗廊迎来各方来客

【文脉故事】

丘洪松:我的乡土情结,我的“诗廊梦”

省地方志办党组成员、副主任丘洪松是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人。在2012年以前,他生活在蕉岭县和梅州市,从文福镇武装部干事逐步成长为梅州市地方志办主任。2012年,他赴广州任职,先后担任省地方志办人事秘书处处长,办党组成员、副主任。从普通的武装部干事到省直机关厅级干部,从蕉岭县到广州市,丘洪松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视野越来越宽,但他对家乡文福镇的牵挂依旧不变。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让苦苦探索家乡发展之路的丘洪松豁然开朗。同年12月,丘洪松就提出利用丘逢甲、丘成桐两位名人的影响力,依托白湖、长隆村美丽乡村建设,带动逢甲、坑头、鹤湖、乌土、红星、暗石等村协同发展,建设“中国仓海诗廊”,打造“五个基地”,让文福镇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2018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充分利用地情资源、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庞大计划在丘洪松脑海中日渐清晰,他毛遂自荐当起了仓海诗廊筹建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

2019年,丘洪松安排好工作,利用年假回到老家开始当起了“宣讲员、解说员、发动员”,向村民群众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宣讲仓海诗廊建设的宏伟愿景;主动上门拜访书画名家和艺术家,邀请他们到文福参观指导,留下墨宝和艺术品。

为了发动广大乡贤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仓海诗廊项目,筹备开好乡贤座谈会,丘洪松经常忙到凌晨零时半,大都是一点上床。不少人为他的执着和敬业感动,纷纷慷慨解囊,连远在海外的老师和外省的朋友也转账支持,100元、200元、3000元、50000元、100000元……浓浓的桑梓情怀从大江南北纷至沓来,丘洪松每晚都会在仓海诗廊微信公众号上更新公布,一分一毫,决不含糊。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截至2019年6月,共收到捐款近三百万元(含物资折算款),收到200多幅书画作品。丘成桐院士在百忙之中,亲自担任仓海诗廊项目顾问,专门为仓海诗廊筹建领导小组写信鼓励,并挑选十首诗词供诗廊利用。

“它(仓海诗廊)折射出普通老百姓对地方文化和优质地方志产品的肯定与期望,这也正是我省地方志工作转型升级、提升‘三服务’能力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越是人民的,越是能够积淀传承下去,丰富和发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熔铸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丘洪松说。

【文脉访谈】

“仓海诗廊”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新样式

张福(三级调研员),原蕉岭县地方志办主任,是仓海诗廊的策划人之一,他和丘洪松一样为仓海诗廊的建设付出了诸多的汗水和努力,曾经在乡镇、教育、宣传等部门工作过的他,对仓海诗廊的建设有不一样的感情和观点。

羊城晚报:在一个乡村建设一个诗廊,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张福:蕉岭向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文化非常厚重,我们都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中成长起来,因此有浓厚的家乡情结,有一定的人文情怀。所以,当提出建设仓海诗廊的观点时,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一定要努力去争取、扎实地做好。我觉得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仓海诗廊项目的建设提升了乡村的文化风貌,村民有了一个休闲娱乐而且美丽的活动场所;二是整个建设的历程其实是一个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过程,这种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三是增加了乡村的文化内涵,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些呈现“样板化”“同质化”的现象,仓海诗廊将优秀的诗词、书画汇聚在一起,为乡村注入文化的“魂”,这种新的样式更符合乡村振兴的内涵。

羊城晚报:仓海诗廊汇聚了近百名当代书法家的作品,并以石刻的方式呈现,有怎样的艺术性?

张福:仓海诗廊的诗大部分是抗日志士、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词,他的诗歌造诣很高,将丘逢甲的部分诗歌选编出来,诵读时能切实感受到他的家国情怀。其他遴选出来的诗词,都是梅州客家名人名篇,体现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同时,诗廊呈现的诗词都通过当代著名的书法家进行书写,这些书法家大部分是省级书协会员,甚至包括前任和现任中国书协主席的作品,可谓是一场书法的盛宴。此外,这些书法又以石刻的方式悬挂于诗廊,这其实是再次的艺术创作,因此产生的艺术性是以“叠加”的形式呈现的。

羊城晚报:仓海诗廊项目提出打造六个基地的目标,这对乡村的振兴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张福:将仓海诗廊项目打造成六个基地,不是简单地将资源进行整合,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设计的。我们邀请了专门的规划团队,对文福镇的地形地貌、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等各个层面去考量,形成规划建设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分散的资源进行串联,打造各个节点的特色,再整体进行融合交汇。目前,已经形成了“书香羊岃”乡村旅游项目,正在申报AAA级景区。以党建为引领,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产业,这样的乡村振兴就有足够的力量支撑。

【文脉链接】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他是清末著名诗人和爱国志士,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1895年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坚持反对并组织义军反抗日军。同年秋,起义失败后离台内渡,定居镇平。丘逢甲内渡后先在家乡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中华民国建立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

总策划 /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主办单位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本期统筹 /马汉青 姚志德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