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莉
2013年,陈可辛第一次与编剧张冀合作,拍摄了电影《中国合伙人》,收获了口碑和票房双赢。2020年,陈可辛执导、张冀编剧的《夺冠》将中国女排坚韧不拔的精神搬上大银幕,打动了无数观众。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大师班系列活动中,这对“黄金搭档”隔空同台,透过作品讲述了他们合作的历程和多年来的创作感悟。
快乐的“中国合伙人”
回忆起首次合作《中国合伙人》的经历,张冀深情表示:“2012年我们第一次相识,后来创作《中国合伙人》,那是我第一个电影剧本。我还记得那个下午,现在想起来有点像一场梦境。如果让我来描绘一下这十年的创作,《中国合伙人》是我非常快乐的一部戏,我对电影满怀憧憬和新鲜感的一次经历,有一种甜蜜的感觉。”
陈可辛也表示,《中国合伙人》是他30年导演生涯里拍得最快乐、最没有压力的一部电影。“虽然它是讲一个内地年轻人在改革开放后的故事,我个人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但我把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移情在这几个角色上,产生了很多认同感。”陈可辛自称是“一个不写剧本的导演”,能拍成《中国合伙人》,张冀非常重要,“毕竟我要拍这些接地气的电影,不管我怎么会观察不同地方的人,我还是很难接地气,所以非常需要一个内地的编剧。”
对陈可辛来说,《中国合伙人》算是分水岭,甚至影响了其后的电影创作风格,“之前拍的都是情情爱爱、风花雪月、小男人小女人,友情、爱情、亲情等等,后来变得更草根,更接地气”。
导演要让套路不“套路”
张冀说,自然和真实是陈可辛在电影中永远表达的内容,张冀也因此把与陈可辛的合作戏称为“辛酸史”:“特别是其中有几部作品,真的是崩溃,他的要求非常高,就是要没有套路,就是要把这个本子给到演员的时候让他们是自然流露的。”
对此,陈可辛坦言,电影绝对不能是套路,“但老实讲,什么电影不是套路?我学电影的时候老师跟我说,其实电影的故事就36个,所有故事都是从那36个变出来的,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个套路。在那些套路里面,我们怎样使得它不像套路,使得它自然、有生命,觉得每一次都是全新的经验,这是导演要做的”。
除了剧本,陈可辛对演员也有着自己的判断。他表示,香港的演员很少受过正规的训练,“很多拿奖的演员未必完整地演过一场戏,台词不一定能全记住。我尽量把他的优点拉出来,把观众没见过的东西写到剧本里,使得他们能够本色演出”。而内地演员演过很多舞台剧,有些时候可能掉进套路,“我们就需要把他从套路里拉出来”。“香港和内地演员是两个极端,我得把他们拉到中间,把最自然的一面、观众最没见过的那一面摆出来。”陈可辛说。
电影人应该“永远站在擂台上”
当今电影走向流媒体,似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此,陈可辛并不反对。“虽然我很爱电影,我也是在电影院长大的,但是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这一年多来受疫情的影响,国内外的电影业都受到很大冲击,如果还对流媒体有所抗拒,说我们是电影人,不是电视人、不是网剧人,那么,可能我们的观众会越来越少。”
不过,陈可辛对电影人、对电影这一媒介本身依然充满信心。“我并不觉得,在电影院观影的这一套东西会被淘汰,它可能会变成一种更高级的活动,就像去看歌剧一样。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对经营模式的变化有准备,也要有对策。我们一定要跟年轻的观众沟通,跟他们保持对话的关系。”
面对流媒体给电影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陈可辛充满斗志和期待。他表示:“我们应该永远站在擂台上,不管那个擂台是什么样的擂台。我们能讲故事,我们能感染人,有这个能力,就不应该放弃,我觉得这是我们作为电影人的责任。观众在哪里我们就应该去哪里,这是我个人的选择。”(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北影节组委会
责编 | 龚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