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作文| 夸父、嫦娥…为啥高科技总爱找神仙借名?
2021-09-26 18:1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越接近宏伟大主题,越应从小词、小切口、小体验入手,这也有利于中学生作文避免同质化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航天飞船叫“神舟”。

华为的操作系统叫“鸿蒙”。

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名为“嫦娥”。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叫“悟空”。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名为“墨子”。

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

……

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上这些科技成果的名字是否引起了你和同学们的兴趣呢?本周要开一个主题为“科技与人文”的班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主题演讲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神舟十二号落地后,宇航员们集体亮相(资料图片)

【学生作文1】

以人文滋养科技,以科技护佑人文

□赵靖涵 华南师大附中高三(6)班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对这些科技领域里颇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名字的看法是:以人文滋养科技,以科技护佑人文。

人文为土,能滋养科技的发展。可为什么这些现代化尖端科技的成果,会被赋予一个传统文化符号的名字呢?比如“夸父”,这个象征追逐光明、永不言弃的精神符号,命名了“太阳监测卫星计划”。我觉得这是在表达中国人心怀梦想、砥砺前行的精神,它将成为我们坚持实施这项计划的动力。“嫦娥”“神舟”的命名亦如此。

这些名字的人文内涵,往往与科技成果有着密切联系,成为中国取得这些科技成果的精神支撑。

屈原在《天问》中“天河所杳,十二焉分?”“角宿未旦,曜灵安藏?”的发问,已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探索精神的代言,正是这种人文情怀,在推动我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科技发展需要人文情怀的支撑。

科技为木,护佑人文的创新传承。大家知道吗?月球背面的一个陨石坑中,有各国登月后立下的纪念牌,中国立下的牌子上写的便是“嫦娥”。

“嫦娥”这个经典的文化符号亦成为其中一个环形山的名称,并因此为全世界所知。科技也成了人文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再比如,量子科学实验室命名为“墨子”,饱含着我们对这位先贤的敬意;华为的操作系统叫“鸿蒙”,寄寓着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这些人文符号,在科技发展过程中,都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特色。同时,其精神品质也得以传承,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富有活力。

国家的发展正需要科技与人文并驾齐驱。以传统文化符号命名科技成果,应该是中国软硬实力共同提升的表现,既展现了我国硬核的科技实力,又敞开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大门。

科技成果与人文经典相得益彰,向世界昭示着最有生命力、最为强大而独特的“中国符号”。

同学们,兼顾科技与人文,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时代对我们新时代青年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在选择科目时,文理都考虑到固然值得肯定,而选了全理科的同学,也不应放弃在人文世界的探索。我们要努力成为可以担当起国家富强重任的综合素质人才,才能让中国的科技硬实力更强,文化软实力更有感召力。

让民族复兴的巨轮滚滚驶向彼岸,扬帆远航;让我们携手同行,夯实人文之土,养育科技之树。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学生作文2】

助人文以科技,融科技以人文

□陈欣骅 华南师大附中高三(4)班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助人文以科技,融科技以人文》。

“嫦娥”搭载着“神舟”飞船驶向星辰大海,可上九天揽月;“墨子”携手“夸父”眺望无垠虚空,可探天地“鸿蒙”。

一项项科技成果落地,是中国人进军未来征程上的脚印;一个个动人心弦的名字,是华夏儿女对往昔峥嵘的纪念。无论是取材神话,还是来源于文学,抑或是传承于先贤,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名都为我们揭示了科技与人文的辩证关系。

助人文以科技。一项项科技成果,无不在助力人文的发展。

曾经的屈原只能用《天问》书写不解,万户只能用烟花点燃梦想,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已让“天问”到访火星解“荧惑”,让“嫦娥”奔向月球探“广寒宫”。科技对人文的助力还不尽于此。且看樊锦诗用数字技术永葆敦煌艺术的容颜,商务印书馆用信息技术传播古籍。

人文发展中的秘密破解,也得益于科技的发展。

融科技于人文。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名,洋溢着华夏儿女的浪漫主义情怀,也因此让科技有了温度。

父辈或许不知何为“登月探测”,何为“太阳监测”,但只要一听到“嫦娥”“夸父”,心中的疑惑便可顿释,转为对工程意义的理解。姚期智曾言:“科技发展就是要求真,求善,求美。”

近年来,许多互联网公司针对老年人需求研发“适老产品”,不正是在追求人文的真善美吗?科技发展的温度与方向,正在人文情怀中闪耀。

科技是现实的“路”,人文是理想的“门”。人文是基础,是目的;科技则是建筑,是手段。在人文给予科技以方向和温暖的同时,科技也在用一个个飞跃装扮着人文。

电视剧《山海情》中的技术专家,在对口扶贫这一人文事业感召下,带着高新科技来到宁夏,最终也在宁夏西海固的土地上结出了新科技的“果”。科技与人文双生共存,并蒂绽放,如同民族复兴事业上的“混天绫”与“乾坤圈”,正在助力中国“关关难过关关过”。

同学们,这一个个科技成果的命名中所昭示的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不正启发着我们新时代青年理应文理兼修。以前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说“只会数理化,想想就可怕”。

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上理科生云集,还是各大学推行文理通识教育,抑或是新高考改革中的不分文理,都启发着我们以青春之我,修文理之识,搏复兴之夜。

奔涌吧,全面发展的后浪。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教师点评】

赵靖涵同学的作文起笔简净,开宗明义,能顺应试题情境提出个人观点:“以人文滋养科技,以科技护佑人文。”

主体部分先具体阐述人文如何滋养科技、科技如何护佑人文,再呼应导语论述国家发展要科技人文并重,最后回应情境倡议青年要回应时代要求,做到文理兼备;结尾重申观点,突出中心。

全文结构严谨,段落设置尤有整饬之美,首尾圆融,照应充分。

文章论述充分,对人文内涵、科技硬核等概念的阐释具体、准确,扣合题目旨意,聚焦段落核心,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恰到好处,对屈原《天问》的引用更为文章增色,可以窥见作者流畅的思维与丰厚的积累,读来令作者首肯心折。

陈欣骅同学的作文感情饱满,笔端充盈着令人振奋的力量。

开篇以两组对称句将材料联袂呈现,关键词镶嵌为句中主干,有力呼应了写作情境与要求,顺势提出论题:科技与人文的辩证关系。

主体部分采用“分-总”结构,首先论述科技对人文的助力、人文对科技的引导,接着论述科技与人文是手段目的、路与门的关系,形成先分后总的论证思路,最后发出倡议,用一组排比句呼告同学青年要全面发展,文理兼修。

文章材料丰足,古今辉映,既有屈原、万户、荧惑等老故事,也有樊锦诗、商务印书馆、《山海情》等新素材;语言灵动,引用与化用颇有点石成金之效,如“关关难过关关过”“只会数理化,想想就可怕”,等等。  

 (华南师大附中教师盖英俊)

【非师点评】

两篇谈人文与科技的作文,均属优秀。作为演讲稿,主题突出,论述有力。

比较起来,赵同学的文章更好些,在主题上提到了民族文化自信;第二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人文让科技有温度,在中国面对世界的科技项目——以中华文化符号命名这样的大事上,主题提升就不如前文,甚至没有完全贴近主旨。

但赵同学的文章,对主题突出得也还不够。两篇文章挑剔地说,还是我的一贯观点:文章的个性化体验不足,缺少个人——也就是第一人称“我”——怎么看这件事的角度。

应该从小事、小切口进入大主题,将看似宏伟的大事,化解成自己内心的一个小波澜——可能更加亲切感人。

我特别希望中学生的作文能避开大词,越接近宏伟大主题,越应从小词、小切口、小体验入手。这也有利于中学生作文避免同质化,这是通病——千面一孔,可以复制;宏伟有余,个性不足。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