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谭耀广
日前,在江门开平市自力村碉楼群内的“铭石楼”前,话剧《碉楼·寒燕归巢》举行了媒体见面会。剧中,开平碉楼见证了年轻的归国华侨司徒逸非长期潜伏在隐蔽战线进行革命斗争。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代代华侨先辈依托伟岸的碉楼闹革命、打鬼子,为开平碉楼增添了“红色”元素。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以其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华侨文化吸引着四方游客。今年以来,当地整理碉楼历史故事中的爱国元素和革命元素,在即将到来的国庆,开平碉楼结合红色旅游成了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
碉楼内部蕴藏丰富传统元素
开平现存1833座碉楼,其中大部分是上世纪初利用海外华侨寄回家乡的侨资、侨汇建设的。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国雄介绍,无论华侨走到哪里,他们都把生命的归宿定在故乡,这种“落叶归根”的淳朴乡情,促使他们把辛苦赚得的侨资、侨汇寄回家乡建房。而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地之间,当时土匪猖獗、治安混乱。为避免家乡被土匪劫掠,华侨们纷纷选择具有“防匪”功能,高大、坚固的碉楼作为建筑样式。
这种思乡、护乡情感,是华侨们爱国之心最淳朴的体现。开平当地人形容,开平碉楼就像一位老华侨,身在他乡、心念故国,正如一句歌词所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在开平市自力村,这里的碉楼大都属于家族成员日常居住、生活的“居楼”。虽然用上了德国的钢材、英国的水泥、意大利的瓷砖等建筑材料,外观上博采了古希腊式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等世界各地建筑特点,但其内部设计大都采用中国传统的“三间两廊”式布局;碉楼顶楼均设神龛、神台,用于摆设祖先牌位、香烛和祭品;墙壁上贴着西式彩色瓷砖,却组成了松鹤、石榴一类寓意长寿、多子的壁画;碉楼内外均挂着传统的对联……类似的细节不胜枚举。
张国雄表示,中国人自古以来有心怀“家国天下”的传统,碉楼就是这种情感的具象体现。
革命斗争中的“红色堡垒”
在《碉楼·寒燕归巢》话剧中,司徒逸非就是这样一个拥有着“家国天下”情怀的华侨青年,回到家乡后,他将碉楼化作革命斗争的“红色堡垒”。
而在现实历史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平广大归侨、侨眷积极投身革命斗争,涌现一批以周文雍、谢创、南楼七壮士等为代表的革命先进人物,以及众多“碉楼革命故事”。
在开平市塘口镇以敬村,有一座名为“中山楼”的碉楼,是开平革命先辈谢创的故居。18岁前往美国的谢创,受到国内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鼓舞,接触到先进的共产主义,积极投身革命宣传。他先是加入美国共青团和美国共产党,随后将组织关系转至中国共产党。
1935年回国后,谢创在家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就在中山楼内,谢创等党员召开会议,成立中共开平县特别支部。如今,中山楼成为当地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9年7月正式开放至今,已吸引516个团体、2万多名党员干部以及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
南楼七壮士事迹永留后世
张国雄表示,正是这种心怀“家国天下”的传统,让前往美洲、大洋洲的华侨对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让他们改变和推动国家进步的意愿变得强烈。因此,华侨一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开平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介绍,在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年代,不少碉楼见证了激烈的战争,华侨先烈们的鲜血洒在了碉楼伟岸的身躯上。
开平赤坎镇当地老人司徒亮介绍,1945年7月16日,日寇分兵三路直扑赤坎镇。归国华侨司徒熙、司徒遇以及其余5名司徒四乡自卫队队员据守赤坎潭江河畔的南楼,挡住了日寇。司徒亮回忆,7名队员坚守了很多天,气急败坏的日寇向南楼施放毒气弹,7人昏厥后被捕。残酷的日寇对他们施加酷刑后杀害,并抛尸潭江。后来,其中五位烈士的遗体被乡民打捞起来隆重安葬,惟独司徒煦及另一位烈士司徒丙的遗体永远留在潭江。
76年过去了,南楼墙壁上的枪炮孔、弹痕和烈士们留在墙上的遗言依稀可见。南楼犹如一座丰碑,铭刻着七位烈士的悲壮事迹,并流传于后世。
红色碉楼旅游成新热点
记者从开平市委宣传部获悉,今年以来,当地积极活化利用开平碉楼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碉楼下的课堂”活动,在中山楼下学习聆听谢创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在南楼下,缅怀南楼七壮士的悲壮与不屈……目前开平市已建立起20多间“碉楼下的课堂”,不仅吸引当地的党员、群众参与,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研学。
当地旅游部门负责人介绍,开平正全力擦亮红色旅游品牌,打造新的旅游名片,为开平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因此,当地把开平碉楼与周边的革命先辈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串珠成线,打造新的红色碉楼旅游体验线路。
据悉,今年,开平市文广旅体局串联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红色研学路线,策划打造了四条开平市红色旅游线路。在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这些红色旅游线路将成为当地旅游新的热点。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