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正当道,实力受追捧,9档中秋晚会争打文化牌
2021-09-23 19:4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秋晚国风潮背后的文化思考和启发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艾修煜

这个中秋档好热闹,各网台齐齐发力,贡献了共9台中秋晚会(以下简称“秋晚”),为观众送上视听大赏。

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

近年来凭借文化创新类节目屡屡红出圈的河南卫视打响了今年秋晚的头炮,于9月19日晚率先呈上了一档以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见长的《中秋奇妙游》,《鹤归来兮》《墨舞中秋帖》等节目助#你永远可以相信河南卫视#的词条登上热搜。

随后,陕西卫视在20日晚以“送你一个长安”为主题奉上国风晚会。21日,中秋节当晚,更有来自CCTV-1、CCTV-6、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哔哔哩哔网站的共7台秋晚热闹上演。

陕西卫视《送你一个长安》

9台秋晚表现各有千秋,但有着两个显著的共性:国风成主基调,与潮流文化强势融合;曾备受追捧的“流量明星”大多无缘秋晚,实力演艺人员撑起场面。

国风古韵当道,非遗元素受热捧

今年以来,河南卫视凭借《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等作品异军突起,搅动了节庆晚会市场的固有格局,将古韵国风特色晚会“舞”出了圈。此次中秋,河南卫视趁势推出了《中秋奇妙游》,利用该台“招牌”式的国风舞蹈加情景演绎,为观众打造了一个融合了武术、戏曲、书法、器乐等多重元素的国风大舞台。作品《广寒宫》,还让“嫦娥”牵手宇航员,新意十足。

河南卫视《广寒宫》

陕西卫视则牵手秦始皇帝陵博物馆推出“送你一个长安”中秋晚会。在这场“陕西腔调”浓郁的国风晚会里,根据陕西经典曲目碗碗腔《人面桃花》改编的《桃花笺》等节目颇具创意。另外,作品《问月》将李白乘风问月的梦想与探月工程相嫁接,别具一格。

湖南卫视《皎·灼》

连续两年打造“情景剧秋晚”的湖南卫视则提出“全户外”概念,将晚会搬到一艘船上,把橘子洲头、宁乡道林古镇等景点纳入镜头中。表现“火树银花”盛景的特别节目《皎·灼》获得盛赞——舞者朱凤伟、朱瑾慧在水台之上演绎双人舞,与上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铁花相融相和,一同营造了“火树银花”水火交融的名场面。

东方卫视的《国风大秀》则用精致的汉服、典雅的旗袍、酷炫的国潮新服饰呈现了不一样的国潮新体验;《月燃纸上》将海派非遗剪纸与街舞元素“跨界”融合,传统与潮流的碰撞让人眼亮。

B站《花好月圆会》

曾凭借“最懂年轻人”的跨年晚会杀出圈的B站,此次推出了“花好月圆会”,以直播的形式,让UP主唱主角,邀广大网友一起“品风华舞美,阅诗词逗趣,叹非遗匠心,颂自信百美”,留下了《秋节佳人图》《花车斗彩》《繁华市井》等高人气节目。

由央视打造的两台秋晚中,也是国风元素满满。央视秋晚中,“七星伴月”元素既是传统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又致敬了大国重器——北斗导航卫星,《明月升》《但愿人长久》《春江花月夜》《倾国倾城》等作品也是浓浓中国味儿。

总台秋晚《明月升》

由央视电影频道领衔打造的“湾区升明月”中秋电影音乐晚会(以下简称“大湾区秋晚”)上,从粤语主题曲《湾》,到歌咏家国一体、心手相连的《国家》《民生》,无不唤起全体华人的家国情怀和思乡情愫。

实力派挑大梁,“流量”不再受追捧

以往,所谓的人气“流量”明星被不少晚会主办方视为收视率的保障和招商引资的法宝,各类购物节晚会尤甚。此番,嘉宾阵容依然是各台秋晚最重要的看点之一,只是,变化也在发生。

湖南卫视秋晚主持团

自今年“清朗”专项行动发起以来,“唯流量论行不通”,越来越成为各界共识。具体到此次秋晚中,“流量乱炖”的晚会模式不见了——拥有王一博、丁程鑫两大“流量”作为常驻主持人的湖南卫视,放弃启用二者,转而邀约了郎朗、张信哲、张杰、王晰等实力派,主持团队也沿用了何炅领衔的《快乐大本营》5人旧班底;河南卫视秋晚中,练习生选秀女团硬糖少女303的节目取消。央视秋晚中,仅有来自四川理塘的“甜野男孩”丁真勉强称得上“流量”;让一众UP主唱主角的B站秋晚更是彻底“去流量化”,邀约嘉宾中,仅有萨顶顶等几人称得上知名艺人。

郎朗携妻子加盟湖南卫视秋晚

社会评价优良的实力派演艺人员则受到欢迎,盘点各台节目不难发现,以周深、任贤齐、容祖儿、张含韵等成为“赶场达人”,周深更先后出现在央视、大湾区、河南和东方四台秋晚中,被网友笑赞为“中秋最忙人”。

网聚了上百位艺人的“大湾区秋晚”,堪称其中最星光璀璨的一场,成龙、谭咏麟、林子祥、陈小春、张智霖等集体亮相,引发回忆杀。74岁的林子祥宝刀不老,声音饱满、气息浑厚,一个音唱满16秒钟的绝对实力,让网友赞叹“这才是艺人标杆”。

林子祥宝刀不老

没有了“流量”,这届秋晚收视影响力如何?根据CSM数据,央视秋晚总收视率达4.70%,总收视份额16.70%;大湾区秋晚的直播关注度为1.65%,湖南卫视和东方卫视直播关注度分别为0.52%和0.25%。截至9月23日8时,B站推出的回放视频《花好月圆会|正片全程回顾》播放量已超400万,并收获了超4万条弹幕。

微博热搜榜中的话题也几乎被中秋节和秋晚所抢占。截至21日22时,仅央视秋晚便收获全网热搜超过300个,相关话题阅读总量超过90亿,相关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9亿。

专家观点

“中国人的文化底色一直没有变”

国风、非遗热潮与时事话题、潮流文化的碰撞饱受好评;“不追流量追实力”的嘉宾遴选原则也获得公众认可。就此,羊城晚报记者约访了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宁群贤,请其分析本届秋晚国风潮背后所蕴含文化思考和启发。

宁群贤

羊城晚报:如何看待“国风元素”“非遗元素”在中秋晚会中的流行?

宁群贤:国风潮和非遗潮,二者都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发掘和再利用。中国人从小就浸染在传统文化的美学世界里,对其有天然的亲近和皈依感。尽管有来自西方的文化影响,但中国人的文化底色一直没有变,每一个普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感受力也没有失效,所以我们自然可以看到,当创作者大力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时候,能够激发巨大的情感共鸣和市场效应。

再来,很重要的一点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也很乐于去传播传统文化,而且具有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又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相结合。因此,我觉得这一代年轻人,他们的文化自信意识,文化认同意识,可能比上一代人来得更强烈。

羊城晚报:“去流量化”成为各台秋晚不约而同的选择,久经市场考验的实力派演艺人员受到欢迎,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宁群贤:人们认识事物总有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所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公众对明星、对流行文化的认识,也存在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

其实,真正具有人格和业务魅力的明星都是自带流量的。现在大家口中的“去流量”,去的是那些虚假流量。这些虚假流量,其实是以攫取公众眼球换取利益为目的的人为“产品”。多数年轻人的审美认知还是单向度的,尤其是中小学生,缺乏足够的能力反思反省,不容易建立完整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非常容易陷入由资本与市场化媒体构建起来的网络茧房中。现在,各方都意识到这个问题,自发地选择“去流量”,这是一件非常必要也非常好的事情。

羊城晚报:你认为广东文化中,有哪些值得与晚会或者其他多媒体产品结合的元素?要做到出新出彩,广东的文艺工作者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宁群贤:广东的本土文化元素,比如粤剧、客家山歌、潮汕英歌舞、雷州傩戏、中山六坊云龙舞、蔡李佛拳,甚至粤语流行歌等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非常有辨识度。这些都是文化富矿,需要大家用心挖掘,用创意巧思链接起来,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与现代人生活相共情,做到“神形兼备”。

大湾区秋晚获好评

羊城晚报:大湾区秋晚收获如潮好评。如何解读大湾区的文化吸引力?它有何突出优势?

宁群贤:总的来说,我认为以岭南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大湾区文化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来,地理上,粤港澳是中国南方的窗口,面向海洋,呈现出区别于中原文化的海洋性特点,非常具有国际性、前沿性。

第二个,大湾区文化中有很强的中华文化认同意识。祖籍在大湾区各个城市的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他们漂泊在外、背井离乡的生活状态,加之具有的国际视野,有助于这个族群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再来,大湾区是一个文化包容之地,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等,都能在这儿熔为一炉。最后,大湾区的文化很有活力。这种活力建立在包容性、国际化的基础之上,也是与大湾区的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息息相关,它和市场结合得非常紧密。

羊城晚报:国风热潮涌起,如何保持其持续性的吸引力,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

宁群贤:坦白说,我觉得无需过虑“审美疲劳”。大众的审美会经历波峰和波谷,要相信市场和观众去粗取精的能力。至于如何在这样一个热潮里持续打磨出精品,就是要坚持“创新不忘传承,传承又不墨守成规”的创作理念。眼下,也有不少所谓的国风节目,只是模仿了传统文化的“形”,没有去传达传统文化的“神”。只有真正抓取到传统文化的魂魄,又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节目,才会走得更远。一定要和当下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这样的国风节目才更有生命力、活力。

羊城晚报:除了晚会,你觉得国风元素、非遗元素在哪些公共文化作品上还大有可为?

宁群贤:古装剧、武侠剧、历史剧,电影,纪录片,戏剧作品⋯⋯国风元素、非遗元素其实早就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产品中。另外,涉及我们具体生活的文创产品,也少不了国风元素、非遗元素的加持,比如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具体到我们广东,我觉得相对而言,广东对古建筑保存、保护工作做得非常好,可以对其进行广泛开发,包括与古建筑文化配套的家具、生活用品等领域。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剧照、海报
责编 | 邵梓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