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楚滢
踏着工作日的尾声,在周五午后来上一杯“红茶”、享受一场思想对谈,岂不快哉?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就有这样一场特殊的“红茶会”。9月17日下午3时,来自珠澳两地50余位智能制造行业和医疗领域高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高端医疗器械未来发展,言谈间碰撞思想的火花。
尖端科技首次亮相
9月17日,横琴迎来了2021第二届“大介入”战略创新交流会、第七十四期“周五红茶会”暨高层次人才交流会,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和珠海大横琴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与会嘉宾针对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发展,尤其是介入治疗发展进行了探讨交流。
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引导下对各种病变进行微创性治疗,是独立于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外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手段。但传统介入手术存在医生饱受射线辐射和难精准实施手术等问题,亟待革命性的技术解决弊病。介入手术机器人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介入治疗新一轮发展头号“种子选手”。
目前,国内穿刺类介入手术机器人主要执行手术穿刺过程,在骨科的应用中相对成熟,但在乳腺、肝脏等软组织穿刺子领域,相关介入手术机器人产品多数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而王澄带着研发团队走在了实体肿瘤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前列,研发了国内首款面向肝癌的介入内放疗机器人。
当日,珠海横乐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王澄在活动上分享了“面向肝癌的介入内放疗机器人研制”,并带着产品“微创大介入手术机器人SGNIO”完成了首次亮相。“针对肝部实体肿瘤介入医师的自然行为,我们展开控制模型建模,着重聚焦手术计划、多回路反馈导航框架及介入手术机器人控制系统原型机研制,使手术操作更加标准化,大幅降低疲劳、辐射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据了解,王澄所在的横乐科技于2020年3月在横琴成立,是一家专注于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公司,创始团队曾是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2020年,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横琴科技创业大赛二等奖。
北京智赢惠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贵是活动演讲嘉宾之一,分享了“医疗器械的上市之路”。他表示,横乐科技的项目具创新性和革命性。“通过介入手术机器人,医生能在半年内学会操作系统、精准实施介入手术,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也让医生免受辐射侵扰。”
琴澳交融携手发展
目前,王澄与研发团队针对我国手术机器人领域所有方案皆存在“NDI光学追踪装置”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正探索替代进口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方案。王澄介绍:“今年五月,我们和澳门科技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核心模组国产化工作。未来我们将会与澳科大合作打造一款纯国产的手术机器人。”
横琴与澳门仅一水一桥之隔,具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9月17日上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揭牌,标志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借助区位优势,横琴岛上不少高科技企业已携手澳门高校、澳门企业展开了合作,人才交流日益频繁。当日的“红茶会”亦成了粤澳两地专业人士交流的小盛会,珠海市人民医院院长陆骊工、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冷德嵘等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活动,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姜志宏、澳门厂商联合会理事长冯信坚等澳门专业人士也受邀来到了现场。
“我们与澳科大有很多合作,今天在红茶会上碰到他们非常惊喜。”珠海圣美生物诊断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琳是红茶会的常客,她期待未来“周五红茶会”与澳门企业、高校有更多的联动。
对话大咖“擦出火花”
对横琴岛上一众科技工作者来说,高强度工作已是家常便饭。一场“周五红茶会”,让王澄与同行们有机会坐下来分享研发进度,畅聊行业热点。王澄说:“形式非常新颖,不像传统的学术讨论会那么严肃。今天这样的场合很适合我们轻松交流,不需要太正式,大家座谈而论。”
与会嘉宾品着咖啡、尝着茶点,自由而热烈地交流着科技领域的前沿热点,已成“周五红茶会”的常态。这也是“周五红茶会”策划人珠海大横琴发展有限公司人才服务部副总监蒋昕的初衷,为高层次人才搭建一个小而精、轻松自由的交流对接平台。蒋昕介绍:“每一期活动的主讲嘉宾多为珠海创新创业的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身兼领域专家与企业家双重身份,而吸引到的往往也是同样的高层次人才。”在轻松的氛围中,“小而精”的大咖对谈由此展开。
从一个边陲海岛到开发热岛、开放前沿,横琴在十年间发生了巨变。当下的横琴人才济济,四年来“周五红茶会”的“茶香”也飘满了横琴岛,且不止于横琴岛。走过北山大院,也踏过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但始终坚持做一个小而美的交流平台,激发人才间深度沟通与合作的可能,擦出科技灵感的火花。
新形势下,粤澳深度合作开发横琴按下了快进键。蒋昕表示“周五红茶会”将进一步做好平台搭建工作,促进琴澳两地高层次人才聚集。“搭建好覆盖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综合性高端人才交流平台,以人才为本,以合作区发展方向为纲,为在澳门和合作区内的‘高精尖缺’人才的项目对接好市场和资本资源,促进人才项目蓬勃发展。”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