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聪 通讯员 张慧君 叶惠芳
作为东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南城街道既是城市中心,也是东莞的“城市会客厅”。今年南城街道提出以提高城市首位度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南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正是提高城市首位度的内在要求之一。
如今,南城街道已全面推行城管片长制度,各片区的专职片长们勇担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角色”,以责任包干的方式,统筹管理所辖区域市容市貌、城市“六乱”、环卫保洁等一系列城市管理事项。
探索:六个片区各配备一名专职片长
东莞市中心广场、市会议大厦、市图书馆、玉兰大剧院,这些标志性的政治文化体育设施均坐落在南城街道,南城的城市形象不仅关系到市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也影响着外地客人对东莞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早在几年前,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南城分局(以下简称“南城城管分局”)就意识到,随着城市的发展,只有精细治理城市,才能发现和解决已出现或潜在的“城市病”。为此,今年7月,南城城管分局按照市局工作部署要求,结合实际推进“城管进一线,服务面对面”工作,探索实行城管片长制度。
南城城管分局通过合理谋划区域资源,将街道划分为6个片区,相应配备一名专职片长。片长们勇当城市精细化管理“新角色”,以责任包干的方式,统筹管理所辖区域市容市貌、园林绿化、城市“六乱”、环卫保洁等一系列城市管理事项。片长区域实行分局局长、分局专业力量、辖区各方力量、城管片长闭环运转机制,旨在科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与此同时,南城街道还从“点”上着手,在划分出的6个片区中,率先选出新基、蛤地、三元里3个社区作为城管社区工作站示范点,由“片长”+社区共同推进环境卫生、“六乱”整治等多个领域的工作。受选址等因素所限,目前胜和、新城、篁村3个社区的城管社区工作站尚在积极筹建当中。
实施:专职“管家”深耕“一亩三分地”
“您好,餐饮店铺门前乱摆卖不仅阻碍行人正常通行,也会在路边产生生活垃圾,给市容市貌造成恶劣影响”“您好,晚上占道经营会带来不少噪音,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休息,请及时清理离场,遵守城市管理规范”……黄日东是南城城管分局一名有着16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老城管,自从入驻南城街道胜和片区,担任片长一职后,这样的对话与情景每天都在街头巷尾反复上演。
别看“片长”头衔不大,肩上的担子可不轻。黄日东说,片长必须做好分管片区的巡查、回访、执法、化解矛盾纠纷以及各类专项行动的调查摸底等工作。“有了专属的‘一亩三分地’后,无论是重点区域、高峰时段,还是一般区域、平峰时段,每个片区、每个社区都有片长在值守,我们就是社区居民的专职‘管家’。”
城管片长在精心守护城市文明的同时,也会通过加大执法频次,提高城管应急能力。8月中旬的一天,暴风雨刚停,南城街道白马片区片长李志成跟一名同事外出巡查雨后路面情况。两人行至滨河路恒大御景小区附近时,遇到一名环卫工人求救,原来是一名环卫工在清理倒伏树枝和广告牌过程中,不慎被大风吹倒的树枝带倒压伤。李志成见状马上行动,联同周边群众合力抬起沉重的围挡,等待消防员前来救援。十几分钟后,伤者被消防员救出并送往医院治疗。
“类似这样的施援的事件,我们遇到过不少,很考验现场处置能力。”据李志成介绍,为了加强相邻片区间联勤联动,南城城管分局实行AB角联合片区,把相邻两个片区的工作人员统筹起来调度,有效解决了一些重要任务和应急任务时人员不足等问题,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管理服务机制,健全“大城管”服务体系。
收获:辖区群众对城管工作多了一份认可
在日常巡查、处理诉求等工作中,黄日东与群众打成一片,那一身“城管蓝”和标志性的笑容深入人心。经过几个月时间的上岗实践,他对“城管片长”这个角色有了新的认知,“既提升了行政执法效能,也有效压实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细节。”
黄日东告诉记者,以前社区居民跟城管队员的联系并没有这么直接,遇到问题都是通过电话向分局反映,等事件转到执法中队时,已经耗费了一定的时间。城管片长正式上岗后,居民遇到问题都会通过电话直接向片长反映,片长根据实际情况,第一时间下沉力量快速处置。对于不能当场处理的问题,则通过微信工作群及时反馈上报,集中执法力量或由相应的业务股室跟进。
“作为片长,只有走到群众当中,和群众打成一片,才会想其所想,设身处地去解决问题。”真诚的付出,让黄日东体会到了收获的愉悦,“我发现辖区群众对城管工作的认知正在悄然转变,从以前的知之甚少,变得多了一份认可,这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片长工作所带来的职业认同感和满足感。”
李志成坦言,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听到群众亲口说的一声“谢谢”。“按照分局的要求,片长们把处理群众投诉摆在了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第一时间受理投诉、处理问题、反馈情况,以‘看得见、听得到’的执法处置方式,逐步拉近了与市民的距离。”
城管片长干得好不好,群众都看在眼里。胜和社区的陈伯说:“我们是南城面积最大的社区,以前有很多流动摊贩,一到傍晚就占道经营,堵塞交通。黄片长和同事经常去巡查、劝导,现在人行道上清清爽爽,流动摊贩和乱摆乱放的情况也大有好转。”
破题:用以民为本的执法理念面对困难
积极推进社会源头治理,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用服务、劝导和调解等柔性的方式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这是东莞城管系统近年来积极倡导的工作理念。
黄日东深知占道经营、违法建筑等问题既是事关民生的痛点,也是城市治理的难点。他时常会站在“城管片长”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更好的体现城市管理的温度?遇到屡教不改的违规商户怎么办?辖区面积大、流动人口多,又该怎样做到管理不缺位?黄日东认为,面对这些难题都要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法理念,俯下身来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用韧劲和劝导技巧去破解。
前不久,胜和社区一位上了年纪的婆婆把自家经营的摊档延伸至路边,几番整改撤摊后,她又悄悄将档口摆回到路面。面对这位“钉子户”,黄日东拿出了足够的耐心,经过多次宣传与教导,让婆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周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并在执法队员的帮助下彻底清理了占道经营的摊位。“没有其他捷径可走,群众需要的是理解与关心。即使在处理整治问题上暂时慢走了几步,但我相信,只要城市管理者有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城市治理一定能够产生良好的交互效果。”
文明执法不代表放任管理。黄日东说,对于不服从劝导、屡教不改的违规商户,片长会本着“先教育、再纠正、后惩处”的原则,按照规章制度压实整改责任。同时,执法人员会对易反复的区域采取徒步执法、错时值勤、反复巡查等方式遏制问题反弹,做到边治理、边巩固、边提高。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