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创想】“我有一点阿Q精神”
2021-09-17 09:45 羊城晚报 原创
惠州籍残障运动员林月珊东京夺冠圆梦,呼吁加强对残障人士“授人以渔”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海生  图\受访者供图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9月17日版面图

9月5日东京残奥会闭幕,中国代表团以96金60银51铜、共207枚奖牌的成绩名列奖牌榜榜首。闭幕式前夕,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在全国上映,影片根据残奥冠军苏桦伟真人真事改编,主人公苏桦伟因黄疸病导致脑痉挛,从无法正常站立、行走,到正常行走,再到天赋被挖掘入选残障田径队,一步步夺得残奥会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这对神奇母子的热血励志传奇引得无数人落泪。

在惠州,也有这样一位热血励志的神奇妹子。5岁因车祸导致左腿高位截肢,原本还在为更换假肢而苦恼的她,却在练习假肢行走时迎来了自己人生转折,开始练习射箭。11年来,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金牌故事,她就是惠州中国残奥射箭队运动员林月珊,目前世界排名第六,为此项目排名最靠前的中国选手。

8月29日,东京残奥会射箭赛场上,林月珊与搭档何梓豪在混合公开级复合弓团体赛决赛中,以153环:152环的成绩战胜土耳其队,为中国残奥射箭队射中第2枚金牌,这也是广东籍运动员参加东京残奥会获得的第二枚金牌。赛后,林月珊在朋友圈写道:“圆梦了,在日本赛场升起了五星红旗,感谢国家感谢领导感谢教练感谢亲朋好友们的支持!”

赛场精彩瞬间,林月珊瞄准靶心击发

圆梦
在日本赛场升起五星红旗

8月29日傍晚,东京残奥会射箭赛场传来捷报:林月珊、何梓豪在混合公开级复合弓团体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分别在八强赛战胜法国队、在四强赛战胜伊朗队,在决赛中以153环:152环的成绩战胜土耳其队,为中国残奥射箭队获得第2枚金牌,这也是广东籍运动员参加东京残奥会获得的第二枚金牌。

“林月珊表现非常镇定,她是用最后一箭把金牌拿下的。”中国残疾人射箭队教练蔡建兵对于这位广东姑娘的表现十分满意。林月珊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前面压力比较大,但是后面那一箭,已经什么都不想了,稳住自己,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只想把动作做好,就最后那支箭射出去……”

夺金后,林月珊第一时间在家庭聊天群里分享了这一消息。她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爸妈不懂得怎么搜索直播,一直在等着结果,我知道他们很着急,结果一出来我就把消息发在我家的聊天群里,跟他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从忐忑等待到捷报传来,回忆起林月珊夺得东京残奥会金牌,其父母依旧难掩激动之情。林月珊母亲袁凤琴说,从比赛开始,她一直关心着林月珊的比赛情况,也一直向周边人询问比赛进展,“我一直想着如果我女儿环环都是10环,那就高兴了。”林月珊父亲林文杰也笑着说,“我们大家都很着急,也都想女儿拿金牌回来。”

记者了解到,这是林月珊首次获得残奥会金牌,也标志着她拿遍了国内外大大小小赛事奖牌,成为了惠州首位“大满贯”运动员。林月珊表示,这枚金牌对她来说,意义非凡。她赛后在朋友圈里写道:“圆梦了,在日本赛场升起了五星红旗!感谢国家感谢领导感谢教练感谢亲朋好友们的支持!”

赛后,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立即向中国残疾人射箭队、惠州市人民政府、惠州市残联及林月珊家长发出贺信。贺信提到,林月珊在第16届残奥会射箭项目比赛中,与队友团结协作,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勇夺混合复合弓团体赛冠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残奥健儿精湛的竞技水平、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为中国、为广东赢得了荣誉。

击拳打气 (林月珊(右一))

重量
奖牌奖状装满两大箱

本次东京残奥会,林月珊共参加2个项目——射箭女子复合弓公开级和射箭混合团体复合弓公开级。遗憾的是,在8月30日上午进行的女子复合弓公开级比赛中,林月珊在1/4决赛不敌对手,最终止步8强。

“混合团体项目拿到冠军,主要是我的搭档实力很强,幸亏我没有拖后腿;个人项目我在1/4决赛出局,确实也是我发挥不稳定,实话说,还是有点遗憾。”林月珊认为,本次比赛,个人状态一直没有调整得特别好,也没能超常发挥,只能算是正常发挥。

现已回国正在隔离的林月珊表示,心情终于放松下来,没那么大压力了,她将很快收拾心情,全力备战10月举行的全国残运会。

在林月珊家里,林文杰搬出了两个行李箱,里边装满了女儿过去所获得的奖牌和证书,“这是泰国亚锦赛的,这是德国锦标赛,这是里约残奥会的银牌……” 林文杰迫不及待地将奖牌奖杯从箱子里拿出来。对他们来说,每一份奖励都是沉甸甸的。林文杰说:“每次月珊出国,都是满载而归。去泰国、德国、巴西、印度尼西亚,都带着好成绩回来。”

练箭11年来,林月珊几乎都是在“训练—比赛—训练”中度过的,每年最多只能休息一两个月。持之以恒,终有所成,近年来她陆续在多项赛事中取得好成绩。

在2015年举行的广东省残运会上,林月珊摘得2金2银;2018年,在第三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中,她获个人射箭项目金牌;2019年6月她参加荷兰世锦赛,获女子复合弓公开级团体第一名并打破世界纪录;同年10月,她又参加了泰国亚锦赛,在女子复合弓公开级个人淘汰赛资格赛中获得第一名,并取得此次东京残奥会入场券。

林月珊(左一)站上残奥会领奖台

磨砺
自己扛着不害怕跌倒

“做梦都没有想到,我的女儿能够为国家争光,我们真是太自豪了。” 袁凤琴说。从一名平凡的残障少女,到如今登上奥运冠军的领奖台,光鲜的背后有着说不完的辛酸、泪水与汗水,让林家人既欣慰又心疼。

林月珊出生于1988年,从小家庭经济条件并不理想,5岁时因车祸导致左腿高位截肢。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月珊维修假肢的时候,师傅告知:“假肢用得太久,得更换。”这一消息如同一块重重的大石,压在了她与家人的心头上。“当时家里条件比较困难,假肢更换费用高,从小爸妈都格外照顾我,心里很不好受。”林月珊说。

后来幸得维修师傅提醒:惠州市残联有一个爱心计划,能够免费帮助残障人士更换假肢。

在惠州市残联练习用假肢走路时,工作人员发现林月珊很适合参加射箭运动。林月珊笑着向记者说:“他们看到我当时身材比较魁梧,就问我:‘想不想练体育’,吸引我的是,不仅包吃包住,还能够领津贴,跟爸妈商量过后,就把行李全部打包,入队训练。”

人生的转折就此开始,时龄23岁的林月珊开始接触练习该项目,并在2010年6月被推荐参加省残疾人射箭队集训,备战第八届全国残运会。2011年,练习射箭仅一年的林月珊就在第八届全国残运会提前项目射箭比赛中摘得2金1铜,并入选国家队。

训练一年,就得以斩获2金1铜,在别人看来,林月珊似乎比许多运动员走得更顺利些,但其实背后有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林月珊说,自己入队时间比较晚,23岁才入队,基础比其他队员差。此外,因为身体原因,在入队前,她没上过体育课,在家父母也舍不得让她干重活。

进入队伍之后,每天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林月珊一度扛不住。她告诉记者,队内每天的安排是:早上7:00—8:00为早操、早餐,8:00-11:00训练,下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练技术,时间从14:00-17:00,二是练体能,从15:00-16:30。她还说:“如果是新人的话,晚上还得加训,那也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肌肉酸痛。”

“她有什么都喜欢自己扛着,训练肌肉酸痛、脚痛或身体出现不舒服,都不会主动跟我们说,有时我们问她,她也都闭口不谈。” 袁凤琴说。

“我有点“阿Q精神”,很会自我安慰。”林月珊说,“在去之前,我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接受最坏结果的心理准备都已经做好了,就不会有什么能够击倒我了。再加上当时刚好有个晚我一天入队的师妹,我们俩就互相鼓励,训练之余聊聊天,就这样过来了。”

林月珊告诉记者,体育能够激发大家藏在心里的斗志,为自己幸福谋发展。对于当代年轻人中流传的“躺平”说法,林月珊表示,躺平是老年人该做的事情,要想的话,首先要具备躺平的资格,年轻人应该要多努力,多奋斗:“现在奋斗了,等你老了,要躺平再躺吧,那时候才是最舒服的。”

自去年离开惠州之后,林月珊已有一年多没有回到惠州。她笑道,今年10月份参加完全国残运会比赛,就可以回家,但她现在默默开始计划安排:“第一件事就是要好好吃一顿,非常想念我妈卤的鹅。”

林月珊(左一)站上残奥会领奖台

【文脉访谈】

平常之心 反有惊喜

结束东京之旅的林月珊,现已回国隔离,下一站将奔赴全国残运会,结束隔离后,她也将开启新一轮的备战。日前,羊城晚报记者就残奥会夺金及下一轮征战,专访了林月珊。

羊城晚报:本次东京之旅您已经画上了句话,能否谈一谈自己此番在东京的表现?

林月珊: 自己的表现还行,算是正常发挥。不过个人状态一直没有调整得特别好,也没能有超常发挥。混合团体项目拿到冠军,主要是我的搭档实力很强,幸亏我没有拖他后腿;个人项目我在1/4决赛出局,确实也是我发挥不稳定,实话说,还是有点遗憾。

现在比赛都结束了,我的心情也终于放松下来了,没那么有压力了。

林月珊进行技能训练

羊城晚报:射箭混合团体复合弓公开级比赛中夺金后,您第一时间跟谁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林月珊:我第一时间都会跟家里人分享比赛结果。我知道他们很着急,一直在等结果,所以我比赛结束就会把消息发在我家的聊天群里面。

羊城晚报:射箭混合团体复合弓公开级比赛中夺金,这标志着您集齐了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亚锦赛、全运会等国际国内所有赛事的金牌,实现了“大满贯”,您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林月珊:我们9月6日已经从东京回到国内,要先进行为期21天的隔离。隔离期间只能在房间进行相对简单的体能训练,等到隔离结束后才能恢复正常的训练,全国残运会10月在陕西举行,结束隔离后我们就要进入紧张的备战,留给我们训练的时间很少,还是非常紧张的。

羊城晚报:这一路走来,您似乎比许多运动员走得更顺利,参加练习射箭训练一年就在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您有什么小秘诀吗?

林月珊:我觉得自己运气很好。射箭是户外比赛,要看天气、风力风向等,影响因素很多,我的运气一直都不错。

而且我可能有一点阿Q精神。(奖牌)拿到就拿到了,没拿到就没拿到,我不会过分受到结果输赢的影响,会自我调节心情,比较平常心对待。

就像刚进队的时候,试练的队员大都背着个包,而我把全部家当都搬过去了,现在我还会拿这件事跟我的教练开玩笑:“是不是看我搬了那么多东西,不好意思赶我走,所以才收下我的。”

不过,我的运动生涯也不能说是“顺利”。在这些成绩背后,其实,我付出了很多努力,都是靠着循环反复的训练才能实现的。

羊城晚报:这一路,相信也有很多难关,让您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

林月珊:入队训练一年后,在第八届全运会上,我一举拿下了两金一铜。当时先拿的铜牌,那是我人生中第一块奖牌,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奖牌,当时的心情,真的难以表达,它在我心目中的分量超过了后面所有的金牌。它意味着我的付出有了收获,也肯定了我在射箭上面是有前途的。

事情总有双面,当年的全运会,我状态跟运气都很好,最后超常发挥才拿到2金1铜,拿金牌时,我心里是慌的,我非常明白自己的状况。回来的路上,我的教练也表示,我的水平很不稳定,询问我要不要去练另一个弓种。

再加上后来的一场比赛,我因超龄的关系,未能参与。这让我意识到,自己可参加比赛并没有那么多,要把握住机会,得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行。

实话说,我挺感谢这两个小插曲的,正因为如此,我的水平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羊城晚报:练习射箭这么久,您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为什么?

林月珊:一路走来,想感谢的人很多,是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才造就了现在的我,比如我要感谢我爸妈,正因为有他们在背后默默的付出,才能够帮我奠定走向射箭的道路;我要感谢那位修假肢的师傅,如果没有他,我也遇不上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我要感谢我的教练,正是他一直全心全意地为我制定适合我自己的训练计划……

羊城晚报:个人来讲,您有没有什么心愿未完成?

林月珊:我是一个幸运的人,现在这样我已经很知足,我更加关心的是社会残障人士,我们现在的社会包容性很强,对残障人士的关爱很多,但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残障人士其实也很想用自己的劳动付出来创造价值,为社会做贡献。所以,我希望社会在关注残障人士时,能够更注重对技能的培养,提供其创造价值的机会。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