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蚁璐雅 马思泳 詹淑真 实习生 林文惠
继凤凰单丛茶之后,“潮州手拉朱泥壶”于近日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潮州市第二个申报成功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作为潮人冲泡凤凰单丛茶的常用茶具,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而其制作技艺则在2014年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后,如今的潮州手拉朱泥壶既有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和国家级大师,也有创新传承的年轻工匠,这些“守艺人”承古为今,以古壶之实用,取文化之意蕴,融自身之得悟,为传统制壶工艺注入了“源头活水”,助力本地产业实现从特色产品向知名品牌转变。
历史悠久,潮茶佳器撑起潮州茶文化体系主要脉络
潮人尚饮茶,工夫茶和茶具几乎是每一个潮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壶因茶而兴,潮州手拉朱泥壶的起源和发展就与潮州茶文化息息相关,而作为潮州目前仅有的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潮茶佳器更是共同撑起了潮州茶文化体系的主要脉络。
据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李炳炎介绍,早在唐宋时期,潮人便以能饮且善于饮茶之道著称,清代中期以来,潮州人饮工夫茶更是蔚然成风。潮州枫溪素有“南国瓷乡”美称,早在唐朝,枫溪就利用当地的飞天燕瓷土生产陶瓷器皿,手拉朱泥壶则是潮州枫溪一项代代相传的民间茶具工艺。
清代中期,潮州枫溪有个仿制孟臣壶的名家,叫吴儒珍,其所作茶壶盖“孟臣”“儒珍”“怀德儒珍”等字号。由于制作精巧,符合工夫茶茶人的审美要求,儒珍壶在潮汕地区名声渐起,逐渐形成了潮州壶艺特有的手拉技法。自清中后期,潮州的壶艺师也先后建立了“源兴”“安顺”等壶艺作坊,并形成世系至今。
近现代以来,潮州手拉朱泥壶得益于地方制陶工艺的提升,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独特制作工艺,在粤、闽、港、台及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成为新的工艺品牌。
在历经三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中,潮州手拉朱泥壶名家辈出,涌现出谢氏“俊合”号、章氏“安顺”号、吴氏“源兴”号、张氏“裕德堂”等多个制壶世家,以及章燕明、吴瑞深、谢华、章燕城、张瑞端、吴锦全、章海元、佘楚和、章广鑫等一大批老中青陶艺名家。
如今,潮州手拉朱泥壶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产地范围包括潮安区和湘桥区14个镇、街道现辖行政区域。在上述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潮州市市场监管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申请,经省知识产权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并报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
传统的潮州手拉朱泥壶有了“国字号”金字招牌,当地的制壶人无不备受鼓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手拉壶世家“俊合号”第五代传人谢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这是国家对潮州手拉朱泥壶的认可,接下来将对手拉壶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保护、人才吸引、品牌推广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守正创新,推动老中青三代共同制壶繁荣新局面
潮州手拉朱泥壶以坯薄、身小、耳细、口秀而闻名,其用料是本地陶矿红泥加工而成,采用传统辘轳制陶方法,制作时将一块完整的泥料放在每分钟大概400转的自动转盘上,用双手将泥料自下而上伸延、内外翻转,成型时用手对泥料进行捏压按挤,促使坯体绞转,一般先拉壶身,后拉壶盖,大小及造型完全由双手控制,讲求的是壶盖严丝合缝。
纯手工拉坯成型的潮州手拉朱泥壶制作过程要经过拉、修、批、上水、上浆、烧等近六十道工序,烧制的成品具有造型精美、线条简练、色泽丰润、光滑度高等特点。不过,“拉坯成型”的传统制作工艺也使得潮州手拉朱泥壶的整体形状只能在“圆”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壶身在造型变换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进一步拓宽潮州手拉朱泥壶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潮州手拉朱泥壶界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多年来走访了江西景德镇、云南建水、广西钦州、江苏宜兴、河南洛阳、四川荣昌等国内多个制壶名城,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制壶的特点,博采众长,希望在制作潮州朱泥壶上有所突破,推动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谢华在长时间的调研观察中发现,宜兴紫砂壶之所以能够名扬于世,离不开其成熟的“上游”+“下游”产业链和完备的人才。“我们最欠缺的就是高级人才。”谢华坦言,潮州手拉朱泥壶在选材用泥、手制技艺、烤制技术等各个环节都不比宜兴紫砂壶逊色,但具有美术功底、工艺基础乃至宣传营销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相对短缺则是潮州手拉朱泥壶产业目前仍存在的短板。
“如果潮州手拉壶始终是自己做自己的,一个老作坊一年能做两千个茶壶已经很辛苦了,但这样的产量无法面对来自世界的大市场。”谢华深深地知道“开放包容”对这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于是,从2008年起,谢华打破了潮州朱泥手拉壶“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陈规,公开免费向社会授艺,并且推动多种形式的技艺交流,推广手拉壶文化,让年轻人通过这门手艺看到另一种择业方向,从而为这个传统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在谢华培养过的数百名学员中,有高校老师、大学生、工人以及企业家,其中还有一名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跟随谢华学艺一年多的女学员玛丽。此外,谢华也曾尝试过将朱泥壶的制作与传统陶瓷雕塑结合起来,召集二三十名潮州手拉壶爱好者,借鉴了国内多地的手拍、拼接制壶技法,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开设一场为期三个月的免费培训。
正是在谢华等历代壶艺师的摸索、研究和创新下,潮州手拉朱泥壶近年来在设计制作、泥料选择、泥釉研制、炼泥时限、成型处理和窑炉火候等方面不断突破和改良,并且大胆吸收了潮州文化元素,融入了“创意+工艺”,造型设计推陈出新、多姿多彩,艺术美感亦有较大提升,逐渐从默默无闻中脱颖而出,从传统加工品升级为文化创意品,在中国壶艺天地中崭露头角,并有多件(套)作品连获大奖,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国务院紫荆阁、钓鱼台国宾馆等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潮州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潮州当地各级文化部门加强对该项目传承和保护,制订了相关保护政策和措施,使得壶艺产业不断壮大,业内大师带徒、开门培训蔚然成风,院校师生、陶瓷老字号传人及广大爱好者纷纷加入制壶行列,呈现出老中青三代共同制壶的繁荣局面。
探访潮州市裕德堂壶艺研究所
新生代力量注入传承新动力
潮州手拉朱泥壶作为一张古城文化名片,近年来,在新生代力量的加持下焕发生机,不仅产品迭代创新,这项非遗技艺更频成“网红”。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潮州市裕德堂壶艺研究所,在这座集设计、研发、培训、创作、展示、推广为一体的工艺研究机构里,不仅凝聚了一群年轻人为古老非遗的传承而努力,同时,多元时尚元素的加持也吸引着一波波市民游客走近非遗、体验非遗、推广非遗。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裕德堂特别热闹,来自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5所高校的大学生来到裕德堂壶艺研究所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课题调研活动。”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裕德堂壶艺研究所副所长张泽锋告诉记者。
环顾裕德堂壶艺研究所体验室,“潮州市科普教育基地”“潮州市委党校现场教学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现广州新华学院)三下乡实践基地”等牌子接连落入眼中,张泽锋向记者介绍道:“近年来,我们坚持‘校企合作’,定期走进大学课堂,积极配合院校的第二课堂教学,指导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等多所院校的认可,并签署了长期合作教学的协议。”
事实上,将高校人才培养嵌入传统技艺的传承坐标,只是新生代力量推动文化传承的其中一环。另一方面,张泽锋也打破了“壶艺技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向所有对手拉壶感兴趣且乐于学习的人敞开大门,广收学徒,传授壶艺。近三年来,裕德堂共招收壶艺学徒数十名,来自贵州的陈澄就是其中之一。
“我原本就学美术设计的,因缘际会得知这里免费收学徒,我特意从贵州来学艺,在这已经待了快一年了,越学却越难,深感这门手艺的魅力和精妙。”在体验室中,陈澄正在埋头修坯,手法熟练有序。她告诉记者,在创作过程中,她也会将贵州侗寨建筑等文化元素与潮州手拉朱泥壶做一些融合创新,同时,近几年来,贵州茶文化逐渐兴起,待学成之后她还将把潮州手拉壶技艺带回贵州,让潮州茶文化与贵州茶文化的精华相互促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潮州手拉朱泥壶工艺的传承之困在于人才的断层,要得到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招揽具有美术知识的专业和高学历人才,从整个产业链条上进行创新,才能为这项古老技艺带来更多活力和创造力。”张泽锋说。
在张泽锋不遗余力地推动下,裕德堂研究所在不知不觉间成了网络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打卡地,据介绍,至今前来免费体验手拉壶制作的市民游客已有500人次。在体验室的壁柜上,也留下了许多外地游客和市民前来体验的创作作品,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器具整齐摆放着,正是手拉朱泥壶这张文化名片不断传承、走出潮州的生动缩影。
潮州手拉朱泥壶的传承与衍生
文/研究馆员、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李炳炎
8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潮州手拉朱泥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是潮州壶艺行业的一大福音。
从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发展历史来看,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之时,饮茶便蔚然成风,“壶因茶兴”,即壶艺业也得到发展。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活跃,潮州窑业在炮制条形叶茶风气的促进下,茶壶随之发展;至清末民初,潮州“源兴”“安顺”等字号的手拉朱泥壶已内销闽南、外销南洋一带;而后汕头港开埠,潮商崛起,“食茶”成为商事待客礼仪,饮茶从解渴的生理需求提升至待客礼仪的精神层面,促使潮州茶器从工艺品往艺术品提升;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传统文化复兴,茶升级为国饮,潮人更是将凤凰单丛茶、手拉朱泥壶及炮制技法三者有机相融的潮州工夫茶文化推向极致,潮州手拉朱泥壶这一地域特色鲜明的产品从质量上、产量上得到空前发展。
十多年来,潮州市政府通过发展工艺美术产业和非遗传承项目,促进壶艺产业不断壮大。业内大师带徒、开门培训蔚然成风,院校师生、陶瓷老字号传人及广大爱好者纷纷加入制壶行列,行业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荟萃,促进了朱泥壶制作工艺的推广传承。
现潮州拥有国家、省、市制壶工艺美术大师及职称者多名,分别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名、中国工美艺术大师1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名、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19名、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12名、潮州工艺美术大师16名、潮州市陶瓷艺术大师12名、正高级工艺美术师3名、高级工艺美术师52名、初中级工艺美术师150名,相关从业人员逾千人。其中40岁以下的潮州朱泥壶从业人员占一半以上,出现了手拉壶技师年轻化的可喜局面。
潮州手拉朱泥壶被公布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对推动潮州朱泥壶行业的规范化和产业化发展,可谓适逢其时。
首先,有利于我们保护好潮州传统手拉朱泥壶文化的种子,不让它变异,即业者必须按《潮州手拉朱泥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要求》生产朱泥壶,产品达到质量要求才能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其次通过成立大师工作室及培养非遗传承人来传承技法,达到壮大人才队伍的目的;与此同时也鼓励着潮州壶艺从业者致力于在创作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精品的同时,注重潮州陶瓷文化与当代审美的融合创新,发展产业化文创产品,打造具有当代人文精神的衍生品,不仅让国内年轻人乐于接受潮州手拉朱泥壶,还能通过“一带一路”走向海外,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总策划 /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主办单位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本期统筹 /马汉青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