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青年敲响警钟!一45岁男子突发大面积心梗两度丧失意识
2021-09-15 15:5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心肌梗死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若突发胸痛胸闷,及早就医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近日,来自广西梧州的黄先生,因“急性心肌梗死”半只脚踏入了鬼门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立即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开展生命大救援。

然而,术前黄先生一波三折,两次突发室颤,出现意识丧失。在命悬一线之际,心内科、急诊科、心导管室等多学科团队联手开展心肺复苏,并紧急实施介入手术,成功挽救了他垂危的生命。

医生说,如果黄先生两次突发室颤是在医院外,没有人及时给他做心肺复苏,3—5分钟后大脑就会因缺氧缺血而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就算生还也会留下后遗症,没有除颤仪及时除颤,生还机会很小,黄先生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当他感到胸痛时及时去医院看急诊,虽然当时身边陪他的只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

▲黄先生(右二)恢复得很快,即将出院

突发胸痛半小时
入院紧急启动绿色通道

9月8日晚上9点05分,45岁的黄先生因“突发胸痛半小时”就诊中山一院急诊科,急诊科医生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他广泛前壁ST段抬高,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急诊科立即启动急诊PCI绿色通道,将患者心电图发给心内科二值苏晨副教授确认,同时马上做术前准备,并电话联系心脏介入值班医生夏文豪副教授。

▲夏文豪副教授接受采访回忆当时的抢救情形

“我当时在微信群里看到这个病人的检查报告,就高度怀疑是大面积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风险高。”夏文豪副教授一边指导急诊科进行术前用药,一边赶往导管室做介入术前准备,仅仅花了15分钟,医生团队便完成了导管室全部术前准备工作。

转运出现“惊险一幕”
医生心肺复苏救命

20分钟后,在急诊科及心内科医护团队的护送下,患者开始转运导管室,然而,在半路上,黄先生突发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监护仪的心电图波形也迅速变成了形态不同且大小不等的颤动波,所有人的脑子里都跳出了一个词“室颤”!

此时,刚完成术前准备工作,赶来迎接患者的夏文豪副教授和苏晨副教授立即指挥:“马上进行心肺复苏!准备除颤!”

下一秒,医生们跪在病床上对黄先生进行胸外按压,苏晨副教授说道:“准备200焦,周围人散开,放电!继续心肺复苏!”在场的所有医务人员立即组成一个抢救团队,1分钟后,黄先生转为正常的窦性心率,神志也逐渐转清。在医护团队护送下,黄先生被安全送往了导管室。

巨大血栓堵塞前降支
打通闭塞血管仅需30分钟

在导管室门外,黄先生的家属焦急地等待与期盼着,而导管室内,一场“铅衣战士”们与死神的竞速正在上演。

一切准备就绪后,手术医生夏文豪副教授开始冠脉造影。然而,在准备进行左冠状动脉造影时,患者再次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心电监测再次显示室颤波形,医生们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一番抢救过后,患者终于转为窦性心律,得以继续手术。

据左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前降支中段次全闭塞伴巨大血栓,医生立即对患者前降支施行介入治疗。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仅仅用了30分钟,便打通了患者闭塞的血管,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术后,黄先生血流恢复良好,转危为安,目前,其病情已趋于稳定,即将出院。

夏文豪介绍,黄先生的事件应该给中青年敲响警钟,心肌梗死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50岁左右人群已成为主力,而三四十岁的年轻患者在临床上已经越来越多见。

他曾接诊的一位最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是位仅16岁的高中生,他在打完篮球后突发胸痛,检查结果让医生们都难以接受。他提醒如果感到胸痛胸闷,千万不要等等看,要及时就医或及时拨打120。他也呼吁有更多市民主动接受心肺复苏培训,公众场所能配备更多便携式除颤仪。(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医院提供
责编 | 刘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