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神器巧手匠心!“广东技工”助千万技能人才圆梦
2021-09-13 22:1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建设18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40个特色专业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聪

近年来,南粤大地在“广东技工”工程的引领下,拉起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迈开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走向百姓安居乐业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9月13日,全省“广东技工”工程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汕头召开,会上总结了“广东技工”工程工作成效,部署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近年来,广东经济发展指引了广东技工的成长,广东技工成长促进了广东经济的繁荣。

目前全省技能人才1350万人,高技能人才452万人。“广东技工”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建设18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40个特色专业,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就业为本、培训为用
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00.8万人次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就业是民生之本,既关系着百业千行、企业兴衰,也关系着千家万户、百姓冷暖。 

随着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产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通过“广东技工”工程培训促进就业,成为广东的关键一招。

拥有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经历,从技校毕业后短短两年内,陈衍很快成长为企业研发经理,月薪2万元以上,还带领着一支高学历的团队,研究城市地下空间无人化检测项目。

“如果没有职业技能大赛的训练和参赛经历,一个高中肄业生,能有多少公司会相信我有出色的工作能力?”陈衍坦言,从高中肄业生到研发经理,最关键的一步是报名就读技工院校的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并加入移动机器人项目集训队。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说,疫情防控期间,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161名同学坚守在华为、格力和中广核等企业的工作岗位,展现出广东技工过硬的能力和素质,受到了企业肯定。

“一些大企业很早就进学校‘抢’人,技校毕业生大部分三四月就入职了,我们来是为了预订明年毕业的学生。”在技校毕业生预订会上,前来招聘的一家物流企业人力资源专员陈女士说。

除了开展技工教育外,广东持续推进重点培训工程,并创新开展各类培训,搭建多元培训平台。紧扣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实施百万产业工人和百万职业农民培训计划。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600.8万人次。

在“广东技工”工程的加持下,近年来,广东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96%、98%以上。

广东制造”享誉全球
200余省级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对接产业

千工易找,一技难求。近年来,随着广东持续扩大培训规模,不仅促进了就业,还推动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实现“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制造业,一向为广东强省之根。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对外开放政策,广东从早期的家用电器、金属制品、陶瓷建材等传统制造业聚集,到如今,具有区域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遍地开花。

广州,正在形成以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为核心的“超级汽车硅谷”;深圳,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5G设备市场份额在全球超过35%;佛山,平均每秒有2个电饭锅下线,每分钟生产100个电微波炉,世界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东莞,世界上每4台智能手机就有1台产自这里,国际机器人产业新军正在崛起……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艰难起步,到改革开放后的破茧成蝶、蓬勃发展,到近年来的逐鹿世界技能大赛、一显身手,再到迈入新时代的技行天下……广东技工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闯出一条新路”的智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跨越式发展。

走进深圳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的巴斯夫汽车维修涂装训练车间,记者真切感受到一股“广东技工”实操精练的浓厚氛围,学生们十几人为一组,他们戴着面罩认真地练习面漆喷涂、汽车修补漆调试、激光焊接等工艺。

这是该校紧扣制造业升级调整的实际,成立先进制造学院、智能技术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集成了一批诸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等面向高端制造业的专业群,打造了巴斯夫汽车维修涂装职业教育项目、上汽通用ASEP职业教育项目等18个特色产教融合办学项目。

在广东制造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广东技工教育对标国际,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建设183个省级重点专业和40个特色专业。

在广东快速发展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的背后,是广东技工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一大批技能精湛的“南粤工匠”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彰显着工匠精神,用匠心成就了广东制造的辉煌。

大国神器巧手匠心
千万技能人才以技能圆梦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唐代宰相诗人奉诏,带领大批工匠来到岭南,打通了宽一丈余、长三十多里的黄金通道——梅岭古道。从此,岭南商旅如梭,物资云涌。在工匠们筚路蓝缕的开拓下,渐显繁荣胜景。

今天,放眼岭南大地,总能看到现代“广东技工”们的身影。

伶仃洋,浩瀚碧波之上,钢铁巨龙游走。港珠澳大桥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这个超级工程上的每一座桥梁、每一条隧道、每一座人工岛屿,背后都凝结着工程师和技工的匠心。

筹备6年,建设9年,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工地上,汇聚了万千高精尖技术人才的智慧,也凝聚了数以万计普通技工的汗水。“父子兵”“兄弟连”“夫妻档”常常被身边的人津津乐道。

在9年的大桥建设中,管延安因其海底隧道沉管“零缝隙”的精湛操作技艺,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在巨大的隧道构建上,60多万颗螺丝密集排布,它们都由管延安亲手安装完成。

一个个细小突破的集成,一件件普通工作的积累,成就了“大国工匠”的传奇。

珠江水激情洋溢,在繁忙的广州港码头上,伸展旋转的吊机不停地挥舞着它那坚强的铁壁。毕业于广州港技工学校的门吊司机杨庆华,集叉车、拖车、桥吊、门吊四项操作证书于一身,其操作快、准、稳,被称为“一铲准”。其操作方法如今成为了标准在广州港进行推广。

粤港澳大湾区内,星罗棋布的装备制造,熔铸着广东技工的智慧。一块瓷砖,从胚料到出炉,需要经过380道工序;一个普通的拉链要好用,模具精度要高达千分之一毫米,比头发丝还细;一片存在于婴儿尿不湿上的小纸条,为了撕下来的短短一秒,对其涂料配方的较劲细微到0.01的投放比例……其背后统统闪烁着广东技工的身影。

在“广东技工”工程的推动下,广东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之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技能人才,已逐渐成为高技能人才的新高地。

勇夺世界技能大赛首金的追梦少年林春泷,“工人院士”中广核有限公司调试中心副总工周创彬,“王者悍将”刘仔才……随着一位位大国工匠屹立南粤大地,全省1350万名技能人才,谱写出一支支动人心弦的奋斗者之歌。

技能成才已成为新时尚,越来越多的年轻技工正加入到技能圆梦的队伍中来。

如今,广东技工正以实力和担当,担负着中国在制造强国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广东技工正以强有力的创新步伐走出国门、奔向世界。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聪 摄(资料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