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追梦青年“梦断”在线教育的圈套,维权之路如何走?
2021-09-13 17:5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在线教育圈套多,广互法官来支招

当大量追梦青年“梦断”在线教育圈套,维权之路如何走?

开心地交了学费,却发现合同条款里“暗藏玄机”;高价分期购买了心仪的课程,学着学着竟然发现断档停更;愤怒地申请退费时,竟发现“不符合退款条件”……在线教育行业背后隐藏的风险与陷阱渐渐暴露出来。

自疫情爆发以来,自考、公考、法考、兴趣培训课、互助学习小组等互联网在线课程以“奋斗圆梦”之名,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踏上了“充实自我”的征途。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3.42亿,据艾媒咨询预测,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4.46亿人。当前在线教育行业已形成多样的细分领域,行业总体呈现精细化发展趋势,在教学模式、获取渠道和科技应用等领域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同时,越来越多传统教育企业和教培机构开始拓展线上业务,线上教学和线下授课两种模式已经密不可分。

截止今年9月,广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在线教育”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件175件。其中143人开通学费分期贷、分期贷款,占比81.7%;98人反映,报名课程是因接到了机构的推销电话;11人未被审查学历即被推销人员劝说报名本身学历并不能参与的考试培训课程;还有多家被起诉的在线教育机构本身竟无教学资格,还宣称能帮伪造“毕业证”……

这些案件暴露出在线教育行业存在的不少问题。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在线教育中出现的虚假宣传、诱导贷款、过度营销、技术故障频发、授课质量不高、服务体验不佳、卷款跑路、维权困难等问题频频被提起。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切实解决,可能会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案例一:
分期支付很“贴心” 诱导贷款有“陷阱”

2021年初,A机构的廖老师劝还在犹豫的小黄赶快报名,否则“初中以下学历招生补录政策与自考档案通道即将关闭”。

小黄在交了预付款后,为无法负担高昂的学费而苦恼,廖老师又贴心地提示他不需要一次付清,在A机构报名就可以享受“分期付”学费。还没搞清楚课程费用分期支付和分期贷款的区别,小黄便稀里糊涂地开通了“分期付”。因所贷金额数与应交学费金额一模一样,小黄并没有发现自己已经“被贷款”。且在小黄忽视的合同角落里赫然写着:“学员缴费前请谨慎考虑,报名后无法定或约定情况,培训机构不予退费。”

学习一段时间后,小黄发现他的老师并不太负责,对他提交的课程作业、提出的问题总是爱答不理。随着时间愈久还款压力也越来越大,小黄在了解更多之后发现,分期付款原来是一种信用贷款,并不是他想象中的课程费用分期付,需要负担较高的利息,且如果不能按时还款可能影响他的个人征信。小黄回想报名以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A机构不仅对他报名诱骗、诱导贷款,且教学质量差,遂愤怒地将A机构告上法庭……

案例二:
“名校”学位需预定 虚假宣传删“证据”

2017年2月,小谢通过B机构的杜老师“预定”了某985院校自考专科学位,先后多次向杜老师预交共计1080元“预定费”,每交一次预定费小谢心里就嘀咕一次,但又自我开解:“能读‘名校’的话,多交一些也值了。”

之后杜老师提醒说:“你要尽快入学,不然会错过10月份的考试,经济困难的话可以分期付款啊。”小谢想要把握上名校的时机,“分期付款”的话,自己负担也会小一些,于是扫描杜老师发来的支付二维码,分四次付款共计5950元。学习一阵后,他却发现这并不是目标985院校的行政管理专科。

小谢认为这是欺诈行为,遂欲起诉B机构,在收集证据时却发现B机构开设的学习网站里的多门课程竟被“一键清空”,网站提示的信息显示“该课程已停止对您的服务”。

看着“凭空消失”的课程,无法收集证据的小谢陷入了沉思……

案例三:
专本连读“路路通” 高校停招却隐瞒

2020年9月,小毛在网上冲浪时,突然一个弹窗广告映入眼帘,醒目的大字吸引了她的目光,“专本连读”“名校优享班” “考试包过”……这些闪亮的字眼让小毛心动不已,她想要提升学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于是在报名顾问梁老师的“建议”下报名了C机构的“VIP升学班·专本套读班”。

报完班的小毛充满期待,无数次幻想拿证后的美好生活,却在临考前意外发现,目标院校的心仪专业已在今年停止招生,而C机构却一直未告知自己。

愤怒的小毛申请退款,C机构却以“未取得专科学历,不能退款本科课程费用”为由拒绝,并遭到梁老师的威胁:“你报的是专本套读课程,合同中早已写明退款条件,即便你与其他学员联合诉讼,别人的课程费可以退,你的也不可以退!”小毛愈加愤怒,欲将C机构起诉至法院,却发现此前与梁老师的通信仅靠电话语音,没有留存下任何C机构或梁老师诱导、隐瞒、欺骗自己的证据……

套路大“揭秘”
擦亮眼睛谨慎选

一些在线教育机构声称能够帮助年轻人们“圆梦”,而实际上却在一步步引诱他们掉入“消费陷阱”,这“层层套路”通常表现为:

第一层,以夸张广告吸引眼球、制造焦虑。

某些在线教育机构会通过大量投放广告弹窗、公众号推文、微博广告、搜索广告等方式,运用“与XXX大学合作”“新用户仅需XX元”“您的4名好友已抢购成功,点我抢报”“机会不多,马上报名”等夸张的宣传话术制造焦虑情绪,渲染紧张气氛,进而引诱消费者报名。

第二层,隐瞒真实办学资质进行虚假宣传。

某些在线教育机构会有意对消费者隐瞒真实情况,如没有依法进行审批、登记,授课教师不具备教师资格或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水平等事实。再利用P图等技术处理方式制造虚假办学资质、教学经验、成功案例等,在各大视频平台、网站、手机APP等进行海量投放,以欺骗消费者报名。

第三层,价格不公开透明、暗含分期贷款。

除此之外,某些在线教育机构还会利用令人容易产生误解的价格引诱消费者报名,而实际上,相关课程均未以宣传中标示的价格进行过交易。同时,一些机构还会主动推荐消费者通过向第三方借贷平台贷款来负担高价的课程,使得消费者不仅需要承担沉重的还贷责任,甚至可能承担个人征信记录不良的风险。贷款之后会使得消费者陷入与在线教育机构、金融机构的三方关系之中,在维权方面会变得更加复杂,申请退课退费更是难上加难。

第四层,合同隐藏格式条款、霸王条款。

一些在线教育机构会在合同或协议中设置格式条款甚或霸王条款,如减轻在线教育机构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等的条款。在签订合同时,合同往往以折叠隐藏形式出现,机构销售人员一般不会主动提醒消费者查看合同重要条款,使得消费者盲目签订合同,在之后的维权时陷入“口说无凭”的僵局。

在线教育圈套多
广互法官来支招

广州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的李朋法官,审理过大量“在线教育”网络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据他介绍,“在线教育”套路于社会经验尚浅的年轻人而言十足很“深”,感到犹疑时可牢记“防范五步走”,帮助有需求的群体识破常见圈套。

第一步,增强维权意识。在报名、签合同、交学费以及后续上课时均需提高警惕,仔细核实机构资质和教师资格,在与销售人员沟通交流时随时保存证据,通过文字、照片、录音等方式及时留存,以防后续产生纠纷面临无法举证的困境。

第二步,加强信息收集。可通过官方渠道查看在线教育机构的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营业地址、联系方式等主体信息来确认该机构是否具有合法资质。还可以通过加入同学交流群来获取更多信息,包括报考信息、专业选择、授课质量、师资力量、发现问题、维权途径等等,可以更加全面了解机构的优缺点。

第三步,仔细审查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之前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警惕合同中的格式条款和霸王条款。重点关注退费条款、违约责任条款以及其他与自己权益息息相关的条款,比如合同中写明“非机构原因不予退费”,可以在交费前与机构重新沟通退款事由;再如专本套读班合同中未约定课程安排,可以在合同中写明“专科毕业后再开始本科课程学习”。

第四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课程。选择课程时可以综合考虑学时、费用、难易程度,不要轻易选择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内容过多的班型。在交费时要注意看清是否选择了贷款分期,不要因为“分期诱惑”“0元打卡”等优惠条件就轻易背上贷款。

第五步,合理举证及时维权。当发现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及时通过在12315投诉平台进行投诉举报等方式进行维权。当上述投诉与举报途径无法解决问题时,可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1年1月1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文章点名批评在线教育乱象。1月26日,在线教育机构被中消协纳入重点关注对象。在这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时代,以虚假广告宣传、机构资质造假、低价营销引流等手段诱骗用户并扰乱市场秩序的在线教育机构无疑是当前严格监管环境下需要规范治理的对象。在线教育机构更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端正市场行为,以教育教学为主要导向,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和手段经营管理,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展现出应有的责任担当。

为规范在线教育机构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助推在线教育行业健康发展,广州互联网法院提出倡议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承担社会责任。

二、保持教育初心,坚持立德树人。

三、营造积极氛围,杜绝贩卖焦虑。

四、打造诚信品牌,拒绝过度营销。

五、坚持规范经营,严把教学质量。

六、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健康。

七、保护信息安全,面向未来发展。

数据来源/广州互联法院综合审判一庭
统筹/张鑫 刘梦薇 贾蓉慧
文/刘梦薇 许晓琪 文亚欣
制图/谭颖琳 唐欣怡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高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