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引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广东海丝研究院来“支招”
2021-09-02 20:3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以“链长制”打通创业链产业链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豪
通讯员 黄彦菲 谭尚琨

近日,广东海丝研究院(简称“海丝院”)发布月度《海丝参考》报告《港澳青年来粤创新创业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广州南沙的实地调研》,提出了引进港澳优质技术成果转化平台、以“链长制”打通创业链产业链、探索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绿色通道等具体建议。

报告以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港澳青年在南沙创新创业的成效、面临问题以及发展诉求进行了调查研究。

打造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

报告指出,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创业需要的不仅是办公场所,更是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其中,港澳青创基地是港澳青创企业的直接服务者,是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中重要一环。

为促进港澳青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南沙尚需大力发展专业性强的服务平台。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发展纵向垂直的港澳青创基地。围绕港澳所需、南沙所长,打造专业化细分的港澳青创基地,提供专业领域成长路线指导,提高对接上下资源效率。

引进港澳优质技术成果转化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为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明确了方向,对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创造更好条件提出了新要求。报告建议从发挥港澳科研优势,健全“产学研创”一体化协同创新生态方面着手。

一方面,形成教授带动港澳青年创业的良好氛围。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为抓手,以高校科研成果为依托,通过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实现研究成果向高技术产品转化,推动教授通过技术转移实现社会服务,带动港澳青年高质量创业。

另一方面,引进港澳优质的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发挥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作为港澳科技成果面向内地的成果转化平台优势,积极推进港澳高端科研团队在南沙开展产学研用对接合作,开展以实现产业化为目的的科技创新深度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逐步形成港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端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

报告指出,“产学研创”一体化协同创新生态的构建离不开科研经费投入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

因此,不但要加大科研资助力度,拓宽资助领域,给予科研机构更多自主权,借鉴港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标发达国家,降低考核频率,压缩考核细节;还要对标欧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立法保障科研人员合法权益,打消港澳科研人员与内地合作的顾虑,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以“链长制”打通创业链产业链

南沙港澳青创企业的成长发展需要多种资源的支持,以实现补短板、强长板,与南沙重点发展产业深度融合。报告认为,一方面,通过实行“链长制”,打通创业链和产业链之间的堵点,实现资源精准匹配。通过整体规划、联动协调,形成良好的创业服务环境,推动港澳青创企业与所需资源实现初步匹配,助力港澳青创企业打通市场渠道,为其进入知名企业的采购系统创造对接机会。

另一方面,还需提供港澳青创企业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开展交流学习的机会。港澳青创企业通过同行交流活动,加速新产品市场验证,及时调整产品发展方向,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

探索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绿色通道

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离不开要素自由流动,即人员、资本、信息和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

报告建议从两方面探索粤港澳要素流动便利化机制。一方面,实现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积极推进因公赴港澳的工作人员办理多次有效签注试点,增加往来港澳的便捷性、灵活性。

另一方面,实现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积极探索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建立跨境数据流动绿色通道,在确保合规可控的前提下,根据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际工作需求,开展教育和科研信息数据流动试点工程。(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