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史》到《山海情》,中大教授张均谈社会主义文艺初心
2021-08-23 13:3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不抛弃、不放弃”可以用来概括社会主义文艺的某些精神内核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朱英豪

“在恋爱之外,生活还可以更丰富,爱也可以更宽广,我们的人生会有无限种可能。”

8月22日,第九期“学党史 传经典 推新作”读书沙龙系列主题阅读活动以线上直播的形式举办。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以“红色文学经典作品解析分享·从《创业史》到《山海情》”为主题,结合具体作品探讨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脉络与主要特点。

活动由广州市文联主办,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承办,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协办。(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社会主义文艺的两个范例

张均介绍,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经验,作了《新的人民的文艺》这一报告,“为人民”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显著特征被着重强调。

事实上,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艺创作领域便涌现出大量“为人民”的新主题、新人物、新语言和新形式,并为此后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在当代文学中,柳青的《创业史》突出体现了“为人民”的特征,属于社会主义文艺的代表作品。在艺术层面,张均认为,“小说展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力,在细节把握和心理刻画等诸多方面,都达到同时代作品的高峰。”

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文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为人民”的创作始终是一股重要力量。张均认为,近年来,《大江大河》《山海情》等优秀影视作品的火爆,意味着社会主义文艺通过不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在多元化文艺格局中继续发挥主导力量。

其中,电视连续剧《山海情》尤具代表性。张均说:“《山海情》是新时代的《创业史》,既真实反映出脱贫攻坚的时代主题,同时,地域风情的原生态呈现、生活细节的捕捉、人物心理的精准刻画以及演员精湛的演技,都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高度。”

“为人民”的文艺有何特点

“《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口号让人印象深刻:不抛弃!不放弃!”张均认为,这两句话可以用来概括社会主义文艺的某些精神内核。

首先,“不抛弃”是社会主义文艺区别于其他文艺的显著特点。所谓“不抛弃”,即真诚、细致地刻画小人物,无论财富多寡、权力大小,都不忽略各种处境下的同胞。不放弃”,即作品充分展现了主体本质力量,洋溢着自尊、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

反映到文艺作品上,《创业史》《山海情》这些作品都以“为人民”的深切情怀叙述了主人公带领周围群众脱贫、共同致富的故事,并不回避中间人物、落后人物,而着眼于对他们的帮助与提升。“脱贫的过程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自强不息的过程,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主旋律离不开‘奋斗’二字。”

毛尖点评《山海情》:“每一场戏、每一个角色都去掉了剧情片方程式。”剧作涉及到马得福与水花、马德宝与麦苗的美好情感,但并无纠缠拉扯。

在张均看来,这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一大特点,通过展示宽广世界与高尚追求,给人丰富的精神营养,“在恋爱之外,生活还可以更丰富,爱也可以更宽广,我们的人生会有无限种可能。”

张均认为,这些作品一脉相承,在个人的生存欲望之上,提供更大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生活向往。而相比于《创业史》,《平凡的世界》与《山海情》更加聚焦家庭、土地这些切身的对象,在当代引发广泛共鸣。

“这种对于人生宽度的展示帮助受众对人生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理解,愈加明白不同情境下的责任和追求。”张均总结道。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