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大站”和“社会微型站”携手,个性化天气预报驾临广州
2021-08-12 21:0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十四五”期间,既有一批政府投资的专业气象站规划建设,也鼓励社会资源参与采集气象数据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实习生 马凯盈

气象站既可以是政府部门投资的“大项目”,也可能是社会资源协助参与的“微型站”。记者8月12日从广州市气象部门获悉,由广州市气象局和广州市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广州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目前已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各类型的气象站将带给广州市民更多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天气预报产品。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天鹿湖站区 李楚洲 摄

“十三五”有成绩亦有不足

根据规划内容,广州市在“十三五”期间已新建多个气象观测基地、相控阵雷达和行业气象监测站,借助广州塔建成了世界最高的“气象预警塔”,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增加数量更是达到了200个。这些监测设施的增设让广州率先在全国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对气象的预报预警变得更迅速也更精准,灾害性天气监测率高达99%。在“上接天气、下接地气”的背景下,一些有针对性的天气预报产品走进广州市民生活,目前广州市气象部门已有微信、微博以及“停课铃”、“广州台风”APP等9种新媒体渠道,提供定制式、个性化预警信号预约服务,开展花卉花期预报和春季赏花专题指引气象服务。

虽然有成绩,但广州市气象部门在规划当中也归纳了现有的一些不足之处,包括空间立体气象观测体系不够健全、预报预警仍不够精细,气象服务供给水平有待提升,气象科技创新效能有待突破,气象社会治理体系也有待健全,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留待“十四五”期间实现。

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效果图 广州市气象局供图

拟鼓励社会资源参与气象数据采集
共同提供更精细化个性化天气预报

根据规划内容,广州市在“十四五”期间将依靠“大项目站”和“微型站”组建新型气象监测网,更精细化更个性化为市民提供气象服务。譬如在天河、越秀、荔湾、海珠等区域建成智慧城市气象观测网;在花都、从化、增城、黄埔区等则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气象观测站建设,提高“雨窝”观测站网的分布密度;在番禺、南沙区则加密和完善港口、码头、海岛、船舶、浮标等海洋气象观测站建设,建成南沙海岸综合气象观测基地;在白云和花都区完善广州空港经济区气象观测站建设;将增城和海珠生态气象观测基地打造成广东省生态气象综合观测基地。

除了具有政府投资背景的“大项目”,气象监测也会向民间借力,如在城市中心区借助智慧综合杆、通讯铁塔安装微型自动气象站,鼓励社会资源基于便携传感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终端等技术实时采集气象数据,推动建立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和业务融合的公众参与式社会气象观测体系。

在“专业大站”“社会微型站”帮助下,更多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天气预报产品会走进广州市民生活。规划显示,广州市气象部门将逐步推出基于位置、场景感知的智慧气象服务,力争增强气象服务产品自动感知、个性定制、按需推送、在线互动、情景体验的能力。对于不同的企业、工程和重大活动等的需要,也会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智慧型气象服务产品。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也会实现重点时段、重要区域、脆弱人群的预警信息精准精细快速发布,为重点区域和脆弱人群“保驾护航”;同时还会提升乡村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用多种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农业气象监测分析、评估应用、预报预测预警一体化业务平台,以强化广州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基础支撑。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