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崔晓君 通讯员 王萍 刘芷含
图/通讯员提供
在珠三角的古村落中,在一处处经历风雨洗礼的老建筑前,一个包含艺术家、高校教师、学生等不同身份,学生集博士、硕士、本科多个阶段的专业团队,正在用艺术、创意、专业的力量修复带着时间印记的青砖旧瓦。他们不仅是古村落艺术空间的守护者、缔造者,还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宣讲者。
近日,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黄颖越带领的艺脉乡承团队在佛山青田村持续进行艺术乡建,开展修复古宅、复兴乡村礼俗和乡村文化等活动。
该团队得到了中国艺术乡建发起人渠岩教授的专业指导,孟建民院士、渠敬东教授等顾问支持,由王萍副教授、屈行甫、刘芷含老师共同指导。团队本着“敢闯敢试”的精神摸索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建设新思路,近年来多次以智慧艺术的方式助力顺德乡村振兴,吸引了各高校志愿者与社会人才广泛参与。
用艺术让老宅实现传统与当代生活的最佳连接
青田村坐落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河网交错,这里保留着小桥、流水、古树、家宅、庙堂、书院等较原始的村落形态,较为完整地呈现出典型的岭南传统水乡独特的地域风貌、乡村形态。
“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华文明的魂和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我们应该担负起文化保存与传承的责任,以更加清晰智慧的思路,延续、重塑具有原真性的乡村。”渠岩教授表示。
记者了解到,此行目的即是艺脉乡承项目的例行驻村计划,更是一次三年回头看的总结回访。2018年暑假,由当时广工大三学生黄颖越牵头,召集一群热衷于乡村建设的小伙伴成立了艺脉乡承团队,依托广工的人才优势,将源源不断的热血活力注入到乡村建设当中,以智慧艺术方式赋能乡村振兴。
据悉,团队本次的“青田老宅修复”计划对三栋空置的老宅进行修复活化,使其可以实现传统与当代生活的最佳连接与融合,也努力使村民们认识到老民居作为乡村文化基本载体的价值。截至目前,已完成建筑修缮20处,囊括11处公共建筑、3处民居、6处民宿。
从介入青田探索伊始,团队就留意到青田的闲置住宅较多。“我们在尽可能不破坏建筑原有的肌理与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智慧艺术’的手段,只在内部空间与设置上重新改造和调整,力求为青田注入现代生活的审美和功能设施,实现传统心灵与当代智慧的接续。”团队成员彭晓芳表示。
面对青田“千疮百孔”的乡土空间,团队倡导用艺术对其进行活化和修复。对村落的布局、水系、鱼塘、建筑等进行调研、测绘,根据老宅、闲置建筑等自身特点,用智慧艺术的手法进行改造和活化,并根据村落原有形态以及水系特点优化其基础设施。同时,基于青田村原有的基塘养殖模式制定专业的优化提升方案,从而修复生态农业。团队成员黄炜斯表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青田的面貌,更重要的是提升当地村民对艺术的认知与对乡建内容的领悟,更好地引导村民回归家园、共建家园,达到艺术乡建的初心。”
青田学堂和乡村研学为乡村基础教育赋能
除了对旧宅进行艺术改造,团队还肩负起了研学志愿者身份,将专业所学创新传统文化以及艺术智慧融入,积极举办青田学堂和乡村研学。7月31日,团队成员带领中小学生行走在青田,通过划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乡村的魅力和艺术乡建带来的变化,在少年心中种下一颗关注乡村、关注家乡的种子。“智慧学堂还吸引了周边村落的孩子踊跃参与并在游戏中学习科学小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体验,还夯实了艺术乡建的内涵,更好地为乡村基础教育赋能。”黄颖越介绍说。
团队合作协会榕树头基金会秘书长杨子源指出,这种模式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受众范围涵盖了从幼年到老年的各个年龄阶段,以老年人对乡村的了解为基础,通过研学活动进行解读转换、传播传承。据悉,“青田老宅修复”计划包括了乡村历史、政治、经济、礼俗、教育、农作、民艺等各个方面,如村落复兴、传统书院复兴、青藜书院讲座、中秋“烧奔塔”、“成人礼”恢复及乡村建设讲座等。
乡村研学过程中,广工的学生们也在不断体验划龙舟、“烧奔塔”成人礼等乡村逐渐淡去的珍贵礼俗活动。团队成员胡佳伟表示,用专业手段来修复传统建筑、桑基鱼塘等是为了让大家感知乡村新的活力与显性价值,而恢复传统民俗则是在彰显乡村的隐性价值。“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种独有的、沉淀下来的传统力量,也迸发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新生力量。”
黄颖越表示,艺术乡建不仅仅是改善乡村环境或是经济振兴,广工艺脉乡承团队带着对乡村的热爱与热情,用自身的力量挖掘乡村本真价值,在不断的调研与实践中试图探索出乡风文明建设的新路径,用艺术手法赋能现代乡村的文明复兴。
村民刘瑞庆直言:“经过修复后,青田村的环境变好了,乡村活力被唤醒,村民们生活也舒心了。我很喜欢现在的状态。”(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