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圆梦·广东实践 | 秀水绿树碧道就在家门口,南粤绘就绿色发展新画卷
2021-08-05 14:5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广东的“绿色福利”正惠及越来越多百姓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爱丽 陈亮

行走在深圳茅洲河碧道,河里鱼群畅游,岸上水鸟翩飞;漫步于汕头练江边,江中碧波荡漾,眼前姹紫嫣红;蓝天白云下,广州塔高耸,海心桥与城市天际线和谐相融,有轨电车穿行于花海,市民在珠江边迎着清风骑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广东的“绿色福利”正惠及越来越多百姓。全面小康的生态底色,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保障。


深圳茅洲河。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伟 摄

治理升级水环境新生

“曾经河水臭到我们不敢开窗,经历治水这几年,眼见着水清了、鱼多了、鸟也回来了。”家住茅洲河沿岸的胡先生感触颇深。

“2012年我刚到这时,河面可以用‘黑到发亮’来形容,附近32万居民的家庭污水、1500多家企业的污水全都往茅洲河里排放,如今的新貌在五年前是不敢想象的。”深圳市光明区公明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总河长黄文胜表示。

深圳茅洲河。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伟 摄

茅洲河的蜕变是广东治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省五级8万多名河(段)长齐心,整改45.7万个河湖问题,使广东江河水质日益改善。9个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练江等一批沉疴顽疾治理取得重大突破,由污染典型转变为治污典范。

2020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87.3%,为“十三五”最优水平,较2017年提升9.8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国家考核要求。

此外,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近四年持续改善,城市饮用水源水质保持高水平达标。广东纳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527条黑臭水体中,521条实现“长制久清”,6条实现“初见成效”。深圳茅洲河、东莞华阳湖、深圳大鹏湾入选全国创建“美丽河湖”典型案例。

广东省河长办表示,下一步,广东将重点补齐水安全和水污染治理短板,增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夯实河湖管护基础,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努力打造利好人民的幸福河湖。

森林进城身边绿意浓

“家门口就有成片的树木、花草,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来这里散步、慢跑,身体比以前更好,心情也更加舒畅。”住在二沙岛附近的杨女士感慨地说。

出门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抬头能看到湛蓝天空,广州市民拥有了满满的幸福感。而这一切,与广州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密不可分。

如今,森林已不仅仅是山区成片的林海,它逐渐走进城市,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百姓家门口。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了解到,目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已全部加入“创森”行列,珠三角建成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群,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8.66%,214个湿地公园、175个森林小镇星罗棋布。

值得一提的是,在森林进城的同时,广东乡村也因生态焕发新的生机,村容村貌持续改善,乡村旅游蓬勃兴起。2020年,全省22个市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3个区县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据省林业局介绍,目前全省已有440个国家森林乡村,“十四五”时期,广东将以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为引领,推动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实现生态一体、互联互通,努力建设生态优美、绿色宜居的国际一流森林城市群。

同时,全省林业部门将主动谋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举措,制定促进碳中和林业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造林绿化和森林抚育,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使森林蓄积量稳步提升。

广州海珠湿地,生态景观与城市空间和谐相融。海珠湿地供图

严格防疫守生态红线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不少地方实行全员核酸检测和接种疫苗后,医疗垃圾数量倍增。如何才能安全、环保地处理医疗废物?

记者从湛江了解到,当地负责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粤绿项目调整了人员及运输车辆班次,制定安全高效废物收运计划。医疗废物转运车每天进入各大医院回收运输。

为了保证运输途中不出意外,所有收运车辆都纳入行车路况实时监控,防止出现医疗垃圾泄漏和其他突发情况。收运回来的垃圾实行全封闭运作处理,运输车辆严格防疫消杀。

实际上,广东在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短板的同时,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环保工作,严守生态安全风险底线。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新冠肺炎医疗废物做到“日收日清”,加密监测医疗废气、废水,生态环境质量未受疫情影响。

广东正以超常规力度加快补齐危险废物设施短板,“十三五”累计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453万吨/年,五年新增处置能力远超2015年前累计值,基本满足全省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需求。(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总策划:刘海陵
总统筹:林海利 孙璇
执行统筹:吴江 王漫琪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