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李晓姗 郝新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南方医院、中山三院、广医三院等多家三甲医院分别组织线上线下的义诊活动。记者当天上午9点在南方医院蹲点,发现很多有乙肝史的患者,很担心会发展为肝癌而前来问诊。
南方医院副院长孙剑表示,肝癌的筛查与监测迫切需要通过在医院和社区人群中进行筛查,创建医院社区一体化“金字塔”肝细胞癌筛查模式,发现肝细胞癌高风险的患者,并使患者加入到肝细胞癌的终生监测计划,实现肝细胞癌的早诊、早治。
六成以上患者发现肝癌时已是中晚期
据2020年1月,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目前肝细胞癌位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第4位,恶性肿瘤致死人数排名第2位。我国肝细胞癌的发病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大量饮酒、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以及黄曲霉毒素长期暴露等有关。
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陈金军表示,由于我国慢性肝病患者基数庞大,中国大约有1亿人。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用药只可降低肝细胞癌风险,但不能完全消除,尤其对于已进入肝硬化阶段患者,仍需按筛查流程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此外,肝癌的预后与诊断时的分期密切相关,六成以上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治疗效果较差,“如果早期筛查,早发现小于3厘米的小肝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是完全没问题的”。
医院社区一体化下的个体化肝癌筛查可提高早诊率
肝癌早诊的实现,取决于在全民普及肝癌早期筛查策略。据了解,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建立多个肝细胞癌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利用这些评分系统,可有助于筛选出肝细胞癌高危人群进行密切监测。
南方医院团队依托国际合作网络,创建并验证了一种可适用于各种肝病、不同种族的肝细胞癌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aMAP评分)。aMAP评分由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小板、白蛋白和总胆红素这5项常见检验指标构建而成,将患者的肝癌发生风险综合评分后将其区分为:低风险组、中风险组和高风险组。
根据系列研究结果,无论在三级医院还是基层医院,运用aMAP评分可准确预测肝细胞癌发生风险。孙剑称,将使接近一半或超过一半的极低风险人群(年肝细胞癌发生率低于0.2%)免于频繁筛查,从而显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节省医疗资源。
若将aMAP肝癌风险评分进一步推广至国内社区范围,低风险人群这一比例范围预计会更高。识别肝癌发生低风险人群,将医疗资源更多集中于中、高风险组人群,使社区肝癌筛查工作简便、经济、有效和精准。
陈金军表示,乙肝患者可以根据“金字塔”的结果到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作筛查。低危人群每年1次常规筛查;中危人群每6个月1次常规筛查;高危人群每3-6个月1次常规筛查,每6-12个月1次加强筛查;极高危人群每3个月常规筛查1次,每6个月加强筛查1次。
目前中国专家共识认为,腹部超声联合甲胎蛋白(AFP)为慢性肝病患者肝癌的常规筛查方法,多模式肝脏MRI、CT为加强筛查方法。(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