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
2021-07-28 16:0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全力建设“一区一谷一圈”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罗仕

7月26日晚,《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

《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海珠区要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为“双引擎”,逐步建成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紧扣这一目标,海珠区构建“一区一谷一圈”(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发展布局,并通过“城中村改造三年4条、 五年13条、十年16条;旧街区改造三年33个、五年48个、十年49个;旧厂房改造三年8个、五年13个、十年16个”的城市更新目标任务,为城区发展释放空间。

加快打造创新型数字经济总部优势集群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面积30平方公里,整体定位为广州“数字+会展+总部”融合创新的产业新高地,2030年前打造成为数字技术领先、产业基础雄厚、融合应用广泛、科技创新活跃、体制机制完备的数字经济示范区。

《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头部企业总部建设,加快打造创新型数字经济总部优势集群;推动“一江两岸三片区”良性互动;推动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纳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扩容范围;构建交通、教育、医疗、公寓、商业等公服配套健全的新一代高水平创新服务设施。海珠区副区长孙伟向记者透露,现在海珠区正加紧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希望“十四五”期间能推出更多的人才公寓提供给来海珠创新创业的人才居住。

《纲要》还为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内各街道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琶洲街道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会展文旅、高端服务、智能建筑、都市型工业;赤岗街道加快新市头村和客村更新改造,为琶洲试验区发展腾出空间;江海街道加快红卫村、桂田村改造进度;官洲街道指导赤沙联社尽快确定合作意向企业,指导北山联社、仑头联社及早谋划做好城中村改造前期工作;华洲街道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升级打造海珠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平台和小洲村艺术文化产业平台。

推动中大纺织商圈向数字化高端化发展

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面积约 36.8 平方公里,整体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枢纽、创新创业集聚高地和生态休闲特色空间。《纲要》提出,推动中山大学等科研资源优质产学研成果落地、转化、应用;推动中大纺织商圈向数字化、规范化、高端化、品牌化、时尚化方向发展,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家庭作坊升级,建设标准化、智慧化、时尚化的快反工厂、共享工厂和透明工厂;以沥滘片区和石溪片区改造为契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

其中,新港街道充分发挥中山大学及新港路沿线科研院所作用,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服务等产业,争取一批数字经济原创性成果落地。提升广州轻纺交易园、广州国际轻纺城发展能级。

凤阳街道引入VR体验、创意体验、数字会展等新型现代商贸与会展业态,引导布匹专业市场改造升级;加快凤和村(康乐、鹭江)、五凤村(沙溪、泰宁、五村)改造。

连片改造提升历史文化街区

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面积约 16 平方公里,整体定位为广州历史文化传承地和品质消费体验地。

《纲要》提出,引导社会资本推进南华西历史文化街区、洪德巷、龙骧大街、新民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连片改造提升,推动海幢寺、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等历史文化遗迹资源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打造一批融合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和老广州特色的文商旅融合示范区、展示区。

借鉴太古仓等滨水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载体,对旧工业遗产采用“修旧如旧” 的改造模式,保留建筑外观,优化升级内部设施,建设具有文化沉淀的产业载体和滨水特色消费地。

依托广州美术学院、十香园纪念馆等文化资源集聚和激活岭南“文脉”,推进十香园纪念馆周边环境升级改造,打造岭南水乡(海珠涌)景观带,进一步带动周边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做大做精江南西商圈,全面推进“江南西—宝业路—金沙路—太古仓”商业美食大道建设。(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