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土壤培育“绿色”产业,梅州革命老区迸发新能量
2021-07-27 15:3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通过发展各种产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河口村盘活了农村闲散资源,增加了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曦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奇

日前,“奋斗百年路·老区焕新颜——走进广东革命老区”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梅州革命老区西阳镇明山村、兴宁市水口镇等地,实地探访老区苏区今昔巨变,聆听乡村振兴路上的“梅州故事”。

活用红色名片为村民创富增收

明山村地处梅县、大埔、丰顺三县交会处,是梅州最早建立区级苏维埃政权的地方之一,也是粤东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叶剑英、肖向荣、李坚真等革命先辈都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过,他们浴血奋战的红色故事,就藏在明山村的绿水青山中。

如今,行走在明山村,革命先辈留下的红色足迹依旧闪光。红军驿站、板盖坑祖屋、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遗址,见证着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英勇斗争的历程,吸引了不少红色历史研学团参观学习。

如今的梅州依托各类资源,走出了“红色+绿色”融合发展新路

近年来,明山村在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红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上大步向前,并将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结合,激发乡村振兴发展动能,助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明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谢鑫介绍,明山村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理优势,海拔在800-1200米之间,适合发展高山农作物产业。目前,明山村利用红色资源,发展农产品种植,带动整个村的“红+绿”产业规划布局,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

梅州市英帅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伟新表示,随着产业的发展,众多村民选择返乡就业。

发展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

位于梅州兴宁市南部的水口镇是红色革命老区,兴宁第一个区苏维埃政权在此成立。水口镇光夏村因纪念本乡革命烈士刘光夏而得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光夏村有记载的14名烈士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其中最著名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江革命武装组织的缔造者、主要领导人刘光夏。2017年12月,光夏村被广东省委组织部确定为第二批“红色村”。

随着“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的推进,光夏村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升级改造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建设兴宁市党史教育馆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水口镇党委书记黄志勇介绍,水口镇作为兴宁市重点红色教育基地,2019年纪念馆升级改造完成后,短短一年多时间吸引了2万多人次前来参观学习。

在光夏村的辐射带动下,周边河口村的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家乐等产业发展也欣欣向荣。走进河口村,一个美丽的荷花池映入眼帘。近年来,河口村通过引进企业合作,依托种植丝苗米、西瓜、哈密瓜、无花果、红薯、大棚蔬菜等农产品,打造集党建文化、农家文化为一体的农家乐。目前,河口村已打造成集无花果、桑椹、枇杷、丝苗米等为基地的采摘园。

通过发展各种产业,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河口村盘活了农村闲散资源,增加了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河口村党支部书记杨新龙之前一直在深圳工作,两年前回到河口村。他表示,村民从事农业产业种植每天有120元的收入,土地租金每年一亩有400元的收入,村集体收入也增加到了一年15万元。

近年来,兴宁市革命老区以红色文化为依托,挖掘整合红色、历史、民俗等各类资源,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红色+绿色+古色”融合发展道路,为老区苏区振兴不断注入新活力。接下来,兴宁市将加强产业引领,大力推进兴宁特色产业,以兴宁丝苗米、梅州柚、油茶、茶叶、兴宁鸽等特色产业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