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通讯员 钟飞兴、刘阳
7月23日,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验室(下称“实验室”)在广州开发区揭牌。该实验室由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联合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广州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广东省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协会等五方共建。
当天,五方共建单位代表现场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验室”和“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验室实证基地”正式落户广州开发区。
据悉,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验室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有关需求,着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研究,建立、完善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问题的解决路径、技术标准、评价考核、制度规范。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验室最早于2016年12月在北京揭牌成立。实验室建立以来,围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国情、政策、国家战略目标,开展了节地大纲、节地参数、节地标准、节地技术方法、节地评价体系、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创新示范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课题研究。
为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实验室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今年5月,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因集约节约用地成效显著而被增列为实验室的共建方。在广州开发区设置实验室常设工作机构,挂牌“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验室”和“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验室实证基地”。
作为实验室的共建方之一,广州开发区将积极发挥在基层实践、试点经验、硬件支持方面的优势,承担建设实验室政策试验、创新示范基层联系点和实证基地的职责。该区将为实验室提供固定科研场所、设备、相关基础资料等,联合开展实验室人才培养,提供人才交流实习岗位,协助组织召开实验室相关会议、开展业务培训和地方调研等实践活动。
下一步,实验室将发挥五方共建单位优势,全力建成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协同平台,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政策试验、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估等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基地,总结推广地方节约集约典型经验模式,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土地集约利用典范中的典范”
作为广州体制改革“试验田”,广州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集约节约用地,被自然资源部称赞为“土地集约利用典范中的典范”。
“广州开发区过去30多年来,经历了从单一功能区向综合型区域转型的跨越式发展。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人口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不断扩展,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提出了新要求。”在当天活动的研讨交流环节,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宫玉泉指出,节约集约用地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开发强度,科学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各类空间相互支持,组成生态共同体。
近年来,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通过旧厂改造释放产业用地,已批旧村项目规划落实政府产业用地,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优质载体资源。同时,积极探索土地置换、规模腾挪等创新做法,实现零散土地归宗整备,优先选择拆旧复垦方式释放用地规模、指标,释放了巨大的产业效能。黄埔区萝岗街大塱村改造项目,便是该区新型节约集约用地的一个典型样本。
“土地类型不同、土地片区零碎,根本不能引进大产业、大项目。”广州开发区城市更新局局长侯奔介绍,如果能像拼积木那样,把互不连接的同种用地类型拼凑在一起,合并、连片开发,就能实现化零为整、土地活化。
这是该区构建新型节约集约用地的要义。大塱村通过土地腾挪、规整,把土规规模及转用指标置换,同时引入了多益网络总部、宝能华南金融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京广文化新干线等创新科技产业体系和总部经济业态,实现多元效益。建成后,预计该片区集体收入将由原来约1千万元/年直线提升至2亿元/年,增长近20倍。
去年,广州开发区出台《决胜三年完成旧村拆迁攻坚任务行动方案》及作战蓝图,力争两年、确保三年完成全区66条重点旧村改造项目拆迁任务,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预计全区改造后能提供产业载体3000万平方米,产业用地平均产值将达200亿元/平方公里,为改造前的4倍。
截至今年6月,全区“三旧”改造标图建库总用地面积52.63平方公里,累计批复城市更新项目127个,拆除面积2740万平方米,开工面积147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53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8590套,启动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6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1亿元。城市更新各项指标数据继续领跑全市,连续四年在全市“三旧”改造工作年度考核中排名第一。(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